六曰:力贵突,智贵卒。得之同则速为上,胜之同则湿为下。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与驽、骀同。所为贵镞矢者,为其应声而至;终日而至,则与无至同。

吴起谓荆王曰:“荆所有余者地也;所不足者民也。今君王以所不足益所有余,臣不得而为也。”于是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皆甚苦之。荆王死,贵人皆来。尸在堂上,贵人相与射吴起。吴起号呼曰:“吾示子吾用兵也。”拔矢而走,伏尸插矢而疾言曰:“群臣乱王!”吴起死矣,且荆国之法,丽兵于王尸者,尽加重罪,逮三族。吴起之智可谓捷矣。

齐襄公即位,憎公孙无知,收其禄。无知不说,杀襄公。公子纠走鲁,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国杀无知,未有君,公子纠与公子小白皆归,俱至,争先入公家。管仲扜弓射公子小白,中钩。鲍叔御公子小白僵。管子以为小白死,告公子纠曰:“安之,公子小白已死矣!”鲍叔因疾驱先入,故公子小白得以为君。鲍叔之智应射而令公子小白僵也,其智若镞矢也。

周武君使人刺伶悝于东周。伶悝僵,令其子速哭曰:“以谁刺我父也?”刺者闻,以为死也。周以为不信,因厚罪之。

赵氏攻中山。中山之人多力者曰吾丘鴧,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也。几至将所而后死。

白话文翻译

第六点说:力量贵在突发,智慧贵在敏捷。同样能获得成功,速度快的为上;同样能取得胜利,拖延迟缓的为下。人们看重骏马,是因为它能日行千里;如果用十天时间才到达,那就和劣马、驽马没什么区别了。人们看重利箭,是因为它能应声而至;如果用一整天才到达,那就和没到达一样。

吴起对楚王说:“楚国多余的是土地,不足的是百姓。现在君王用不足的百姓去增益多余的土地,我不能这么做。” 于是楚王命令贵族去充实广阔空旷的土地。贵族们都为此深感痛苦。楚王死后,贵族们都回来了。楚王的尸体还在堂上,贵族们一起用箭射吴起。吴起大喊道:“我让你们看看我用兵的方法。” 拔出箭跑过去,趴在楚王尸体上,把箭插在尸体上,大声说:“群臣叛乱,谋害君王!” 吴起死了,而且楚国的法律规定,兵器碰到君王尸体的人,都要被处以重罪,株连三族。吴起的智慧可以说是敏捷了。

齐襄公即位后,憎恨公孙无知,收回了他的俸禄。公孙无知不高兴,杀死了齐襄公。公子纠逃到鲁国,公子小白逃到莒国。不久国人杀死了公孙无知,国家没有君主,公子纠和公子小白都返回齐国,一起到达都城外,争先进入宫廷。管仲拉开弓射公子小白,射中了衣带钩。鲍叔牙让公子小白假装倒地。管仲以为小白死了,告诉公子纠说:“放心吧,公子小白已经死了!” 鲍叔牙趁机快速驾车先进入宫廷,所以公子小白得以成为君主。鲍叔牙的智慧,在应对射箭时让公子小白假装倒地,他的智慧就像利箭一样敏捷。

周武君派人到东周刺杀伶悝。伶悝倒地装死,让他的儿子赶紧哭着说:“是谁刺杀了我的父亲?” 刺客听到后,以为伶悝真的死了。周武君认为刺客办事不牢靠,就重重地治了他的罪。

赵国攻打中山国。中山国有个力气大的人叫吾丘鴧,穿着铁甲,拿着铁杖作战,所击打的东西没有不破碎的,所冲击的阵地没有不陷落的,用战车撞击敌方战车,用身体撞击敌方士兵。几乎打到赵军主将所在地之后才战死。

注释

突:突发、迅猛,指力量在瞬间爆发。

卒(cù):通 “猝”,迅速、敏捷,指智慧在关键时刻快速发挥作用。

湿:迟缓、拖延,与 “速” 相对,这里指行动迟缓。

骥(jì):骏马,良马。

旬日:十天。

驽(nú)、骀(tái):都是劣马,“驽” 指能力低下的马,“骀” 指劣等马。

镞(zú)矢:箭头锋利的箭,这里指速度快的箭。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在楚国主持变法,后被贵族杀害。

荆王:指楚悼王,战国时期楚国君主,支持吴起变法。

广虚之地:广阔空旷的土地,指楚国偏远的未开发地区。

丽兵于王尸:兵器接触到君王的尸体,“丽” 意为附着、接触。

逮三族:株连三族,“逮” 意为牵连,“三族” 指父族、母族、妻族。

齐襄公:春秋时期齐国君主,因荒淫无道被公孙无知杀死。

公孙无知:春秋时期齐国公族,齐襄公的堂兄弟,杀死襄公后自立为君,后被国人杀死。

公子纠、公子小白:都是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

莒(jǔ):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一带。

公家:指齐国的宫廷、朝廷。

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辅佐公子纠,后辅佐齐桓公称霸。

扜(yū)弓:拉开弓,“扜” 意为拉、张。

鲍叔:即鲍叔牙,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公子小白的辅佐者,后推荐管仲辅佐齐桓公。

周武君:战国时期西周国君,“武君” 是谥号或称号。

伶悝(líng kuī):东周的大夫或贵族,被周武君派人刺杀。

吾丘鴧(wú qiū yīng):中山国的勇士,以力大无穷著称。

延伸阅读

《孙子兵法・兵势》:“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 孙武强调用兵要 “势险节短”(形势险峻、节奏短促),与本文中 “力贵突,智贵卒” 的思想一致,都主张在关键时刻以迅猛的力量和敏捷的智慧取胜。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详细记载了吴起在楚国的变法及被贵族杀害的过程,包括 “伏尸插矢” 的细节,与本文中 “吴起之智可谓捷矣” 的评价相互印证,可理解吴起之 “智” 不仅在于军事,更在于对楚国法律的利用(借 “丽兵于王尸” 惩治仇人)。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了齐襄公被杀、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历史,其中管仲射小白中钩、鲍叔牙使小白装死的情节,与本文内容一致,可补充 “鲍叔之智若镞矢” 的历史背景,理解齐桓公得以继位的关键在于 “应变之速”。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贵卒》:本文节选自《贵卒》篇,该篇核心思想是 “贵在敏捷、迅速”,文中 “力贵突,智贵卒” 是核心观点,其余段落(如对战争、政治中 “速胜” 的论述)可系统理解 “贵卒” 思想在不同领域的体现。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了多个关于 “应变之智” 的故事,如 “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韩非强调智慧的实用性和敏捷性,与本文中鲍叔、吴起的 “捷智” 相呼应,可对比法家与杂家对 “智慧” 的不同侧重(法家更重实际功利,杂家更重时机把握)。

《战国策・中山策》:记载了中山国的历史及与周边国家的战争,虽然未直接提及 “吾丘鴧”,但可帮助理解中山国在战国时期的处境(处于赵、魏等大国之间,常被攻伐),进而体会吾丘鴧 “力战至死” 的悲壮,与本文中 “力贵突” 的 “力” 形成呼应(武力的爆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