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曰:仁于他物,不仁于人,不得为仁。不仁于他物,独仁于人,犹若为仁。仁也者,仁乎其类者也。故仁人之於民也,可以便之,无不行也。

神农之教曰:“士有当年而不耕者,则天下或受其饥矣;女有当年而不绩者,则天下或受其寒矣。”故身亲耕,妻亲绩,所以见致民利也。贤人之不远海内之路,而时往来乎王公之朝,非以要利也,以民为务故也。人主有能以民为务者,则天下归之矣。王也者,非必坚甲利兵选卒练士也,非必隳人之城郭杀人之士民也。上世之王者众矣,而事皆不同,其当世之急、忧民之利、除民之害同。

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自鲁往,裂裳裹足,日夜不休,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荆王曰:“臣北方之鄙人也,闻大王将攻宋,信有之乎?”王曰:“然。”墨子曰:“必得宋乃攻之乎?亡其不得宋且不义犹攻之乎?”王曰:“必不得宋且有不义,则曷为攻之?”墨子曰:“甚善。臣以宋必不可得。”王曰:“公输般,天下之巧工也,已为攻宋之械矣。”墨子曰:“请令公输般试攻之,臣请试守之。”于是公输般设攻宋之械,墨子设守宋之备。公输般九攻之,墨子九却之,不能入。故荆辍不攻宋。墨子能以术御荆免宋之难者,此之谓也。

圣王通士,不出于利民者无有。昔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河出孟门,大溢逆流,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禹于是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所活者千八百国。此禹之功也。勤劳为民,无苦乎禹者矣。

匡章谓惠子曰:“公之学去尊,今又王齐王,何其到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欲必击其爱子之头,石可以代之”匡章曰:“公取之代乎?其不与?”“施取代之。子头,所重也;石,所轻也。击其所轻以免其所重,岂不可哉!”匡章曰:“齐王之所以用兵而不休,攻击人而不止者,其故何也?”惠子曰:“大者可以王,其次可以霸也。今可以王齐王而寿黔首之命,免民之死,是以石代爱子头也,何为不为?”民寒则欲火,暑则欲冰,燥则欲湿,湿则欲燥。寒暑燥湿相反,其于利民一也。利民岂一道哉!当其时而已矣。

白话文翻译

第五点说:对其他事物仁慈,对人却不仁慈,算不上仁。对其他事物不仁慈,只对人仁慈,仍然算得上仁。所谓仁,是对自己的同类仁慈。所以仁人对于百姓,只要是能让他们便利的事,没有不做的。

神农的教导说:“男子有正当壮年却不耕种的,天下就可能有人因此挨饿;女子有正当壮年却不纺织的,天下就可能有人因此受冻。” 所以神农亲自耕种,妻子亲自纺织,以此表示要为百姓谋利。贤人不远万里,时常往来于王公的朝堂,不是为了谋求私利,而是把为百姓办事当作要务。君主如果能把为百姓办事当作要务,天下人就会归附他了。所谓王,不一定非要依靠坚固的铠甲、锋利的兵器、精选的士兵、训练有素的武士,不一定非要摧毁别人的城郭、杀戮别人的百姓。上古称王的人很多,他们的行事各不相同,但他们承担当世的急难、关心百姓的利益、消除百姓的祸害,这些是相同的。

公输般制造了高大的云梯,想用来攻打宋国。墨子听说后,从鲁国出发前往楚国,撕烂衣裳裹住脚(赶路),日夜不停,走了十天十夜到达郢都。拜见楚王说:“我是北方的鄙陋之人,听说大王要攻打宋国,确实有这事吗?” 楚王说:“是的。” 墨子说:“一定要得到宋国才攻打它吗?还是即使得不到宋国、并且不合道义,仍然要攻打它呢?” 楚王说:“如果一定得不到宋国,而且不合道义,那为什么要攻打它?” 墨子说:“太好了。我认为宋国一定得不到。” 楚王说:“公输般是天下的能工巧匠,已经制造了攻打宋国的器械。” 墨子说:“请让公输般试着攻打,我请求试着防守。” 于是公输般设置攻打宋国的器械,墨子设置防守宋国的装备。公输般多次进攻,墨子多次击退他,始终不能攻入。所以楚国停止了攻打宋国。墨子能用策略抵御楚国、免除宋国的危难,说的就是这件事。

圣明的君主和通达的士人,不做有利于百姓的事的,从来没有。从前上古时期,龙门没有开通,吕梁没有疏导,黄河从孟门流出,大水泛滥倒流,没有丘陵、沃野、平原、高地,全都被淹没了,名叫 “鸿水”。禹于是疏通黄河、开凿长江,筑起彭蠡的堤坝,治理东部地区,救活的国家有一千八百个。这是禹的功劳。为百姓勤劳,没有比禹更辛苦的了。

匡章对惠子说:“您的学说主张去掉尊位,现在又尊齐王为王,多么矛盾啊?” 惠子说:“假如有这样一个人,一定要击打他爱子的头,而石头可以代替(爱子的头)。” 匡章说:“您会用石头代替吗?还是不会?” 惠子说:“我会用石头代替。儿子的头是贵重的,石头是轻贱的。击打轻贱的来避免伤害贵重的,难道不可以吗!” 匡章说:“齐王之所以用兵不止、攻伐不停,原因是什么呢?” 惠子说:“大的方面可以称王,次一等可以称霸。现在尊齐王为王,能使百姓长寿,免除百姓的死亡,这就像用石头代替爱子的头,为什么不做呢?” 百姓寒冷就想要火,炎热就想要冰,干燥就想要潮湿,潮湿就想要干燥。寒暑燥湿相反,但它们对百姓有利是一样的。使百姓获利,难道只有一种方法吗!适合当时的情况就行了。

注释

仁乎其类:对自己的同类仁慈,“类” 指人类。

神农: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部落首领,教民耕种,被尊为农业和医药之神。

当年:指正当壮年,适合耕种或纺织的年龄。

绩:指纺织。

公输般:即鲁班,春秋时期鲁国人,著名工匠,擅长制造器械。

云梯:古代攻城时用来攀登城墙的器械。

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

亡其:还是,表选择疑问。

九攻之,九却之:“九” 表示多次,意为公输般多次进攻,都被墨子击退。

龙门:古代山名,在今山西河津西北,黄河流经此处。

吕梁:古代山名,在今山西离石西南,黄河流经此处。

孟门:古代山名,在今陕西宜川东北,是黄河的重要峡谷。

鸿水:即洪水,“鸿” 通 “洪”。

彭蠡(lǐ):古代湖泊名,即今江西鄱阳湖。

干东土:治理东部地区的水患,“干” 意为治理、使干燥。

匡章:战国时期齐国将领,曾参与齐魏马陵之战。

惠子:即惠施,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主张 “合同异”“去尊”。

王齐王:尊齐王为王,前一个 “王” 作动词,意为 “尊…… 为王”。

延伸阅读

《墨子・公输》:详细记载了墨子 “止楚攻宋” 的全过程,包括与公输般的器械攻防、与楚王的辩论,与本文中 “公输般为高云梯,欲以攻宋。墨子闻之…… 荆辍不攻宋” 的内容一致,可补充墨子 “非攻” 思想的具体实践,体会其 “利民” 主张的行动力。

《孟子・滕文公上》:“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 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 孟子对大禹治水的描述,与本文中 “禹疏河决江,为彭蠡之障,干东土” 的记载相互印证,展现大禹 “勤劳为民” 的形象在诸子中的共识。

《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老子描绘的理想社会以 “利民” 为核心,与本文中 “圣王通士,不出于利民者无有” 的思想相通,都主张君主应致力于百姓的安宁和利益,而非对外扩张。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爱类》:与本文主题相近,核心论述 “仁爱同类、利民为本”,文中 “仁人之于民也,爱之而弗害也” 的观点与本文一致,可系统理解 “爱类” 思想在处理国家关系(如止战)和民生问题(如治水)中的体现。

《韩非子・五蠹》:“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 韩非强调治理方式应适应时代,与本文中 “利民岂一道哉!当其时而已矣” 的观点相通,都主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利民措施,可对比法家与杂家对 “利民” 途径的不同理解(法家更重制度,杂家更重变通)。

《淮南子・本经训》:记载了 “神农教民耕种”“大禹治水” 等事迹,与本文中神农之教、禹疏鸿水的内容相似,且更侧重 “顺应自然、利民安物” 的思想,可补充上古圣王 “利民” 传说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