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曰:亡国之主一贯。天时虽异,其事虽殊,所以亡者同,乐不适也。乐不适则不可以存。

糟丘酒池,肉圃为格,雕柱而梏诸侯,不适也。刑鬼侯之女而取其环,截涉者胫而视其髓,杀梅伯而遗文王其醢,不适也。(文王貌受以告诸侯。)作为琁室,筑为顷宫,剖孕妇而观其化,杀比干而视其心,不适也。孔子闻之曰:“其窍通则比干不死矣。”夏、商之所以亡也。

晋灵公无道,从上弹人,而观其避丸也。使宰人臑熊蹯,不熟,杀之,令妇人载而过朝以示威,不适也。赵盾骤谏而不听,公恶之,乃使沮麛。沮麛见之不忍贼,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一于此,不若死。”乃触廷槐而死。

齐湣王亡居卫,谓公玉丹曰:“我何如主也?”玉丹对曰:“王贤主也。臣闻古人有辞天下而无恨色者,臣闻其声,于王而见其实。王名称东帝,实辨天下。去国居卫,容貌充满,颜色发扬,无重国之意。”王曰:“甚善!丹知寡人。寡人自去国居卫也,带益三副矣。”

宋王筑为蘖帝,鸱夷血,高县之,射著甲胄,从下,血坠流地。左右皆贺曰:“王之贤过汤、武矣。汤、武胜人,今王胜天,贤不可以加矣。”宋王大说,饮酒。室中有呼万岁者,堂上尽应;堂上已应,堂下尽应;门外庭中闻之,莫敢不应。不适也。

白话文翻译

第四点说:亡国的君主有一个共同点。时代虽然不同,事情虽然各异,但亡国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因为追求不合时宜的享乐。追求不合时宜的享乐,国家就无法存在。

(夏桀)建造酒糟堆成的山丘、酒液汇成的池塘,把肉悬挂成林当作栅栏,雕刻宫殿的柱子,还囚禁诸侯,这是不合时宜的享乐。(商纣)处罚鬼侯的女儿并夺取她的玉环,截断过河人的小腿观看骨髓,杀死梅伯并把他的肉做成肉酱送给文王,这是不合时宜的享乐。(文王表面接受并把这事告诉了诸侯。)(商纣)建造玉饰的宫室,修筑高大的宫殿,剖开孕妇的肚子观看胎儿的发育,杀死比干并挖出他的心脏,这是不合时宜的享乐。孔子听说后说:“如果纣王的心窍通达(明白事理),比干就不会死了。” 这是夏、商灭亡的原因。

晋灵公不行正道,从台上用弹弓射人,观看人们躲避弹丸的样子。让厨师煮熊掌,没煮熟,就杀死厨师,命令妇人用车载着厨师的尸体经过朝廷来显示威严,这是不合时宜的享乐。赵盾多次劝谏,晋灵公不听,反而厌恶他,就派沮麛去刺杀他。沮麛见到赵盾后,不忍心下手,说:“不忘记恭敬待人,是百姓的主心骨。杀害百姓的主心骨,是不忠;违背君主的命令,是不信。在不忠不信中占了一样,不如死。” 于是撞向朝廷的槐树死去。

齐湣王逃亡到卫国,对於丹说:“我是什么样的君主?” 於丹回答说:“大王是贤明的君主。我听说古代有放弃天下却面无遗憾的人,我以前只听过这种说法,今天在大王身上见到了实情。大王名义上称过东帝,实际上能辨别天下大势。离开国家居住在卫国,容貌丰满,神色昂扬,没有把国家重任放在心上。” 齐湣王说:“太好了!於丹了解我。我自从离开国家居住在卫国,腰带都增加了三圈(体重增加了)。”

宋王建造了 “蘖帝”(一种象征鬼神的器具),用大皮囊装满血,高高悬挂起来,自己穿着铠甲头盔从下面射箭,血滴落流到地上。身边的人都祝贺说:“大王的贤明超过商汤、周武王了。商汤、周武王战胜的是人,现在大王战胜的是天,贤明到极点了。” 宋王非常高兴,饮酒作乐。宫中有个人喊 “万岁”,堂上的人都跟着应和;堂上应和后,堂下的人都跟着应和;门外庭院里的人听到了,没有谁敢不应和。这是不合时宜的享乐。

注释

一贯:有共同点、同一准则(这里指亡国原因相同)。

不适:不合时宜、不合正道,指过度享乐违背常理。

糟丘酒池:酒糟堆成山,酒液汇成池,形容夏桀的奢侈。

肉圃为格:把肉悬挂成林当作栅栏,“圃” 指园地,这里形容肉多如林。

雕柱而梏诸侯:雕刻宫殿柱子,囚禁诸侯,“梏” 指手铐,这里指囚禁。

鬼侯:商纣时期的诸侯,因女儿被纣认为不美而被处死。

涉者胫:过河人的小腿,“胫” 指小腿。

梅伯:商纣时期的诸侯,因劝谏纣王被处死并剁成肉酱。

醢(hǎi):肉酱。

琁(xuán)室:用美玉装饰的宫殿,“琁” 通 “璇”,美玉。

顷宫:高大的宫殿,“顷” 指高大。

化:指胎儿在母体内的发育变化。

比干:商纣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挖心。

窍通:指心思通达、明白事理,“窍” 指心窍。

晋灵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以残暴无道著称。

宰人:厨师。

臑(ér)熊蹯(fán):煮熊掌,“臑” 指煮,“熊蹯” 指熊掌。

赵盾: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多次劝谏晋灵公。

沮麛(jǔ mí):晋灵公的武士,被派去刺杀赵盾。

贼:杀害。

齐湣(mǐn)王:战国时期齐国国君,曾称东帝,后因穷兵黩武逃亡,最终被杀。

公玉丹:应为 “於丹”,齐湣王的宠臣,以阿谀奉承著称。

带益三副:腰带增加了三圈,形容体重增加(生活安逸导致)。

宋王:指宋康王,战国时期宋国国君,以残暴骄纵著称。

蘖(niè)帝:疑为 “祼帝”,指祭祀时模拟神灵的偶像,“蘖” 可能为 “祼” 的误写。

鸱(chī)夷:大皮囊,可用来装酒或血。

县(xuán):通 “悬”,悬挂。

延伸阅读

《史记・夏本纪》《史记・殷本纪》:分别记载了夏桀、商纣的暴虐行径,如夏桀 “筑倾宫、饰瑶台、作琼室、立玉门”,商纣 “好酒淫乐,嬖于妇人…… 以酒为池,县肉为林”,与本文中 “糟丘酒池…… 不适也” 的描述一致,可补充夏、商灭亡的具体历史细节。

《左传・宣公二年》:详细记载了晋灵公 “从上弹人”“杀宰人” 及赵盾劝谏、沮麛触槐而死的故事,与本文中 “晋灵公无道…… 乃触廷槐而死” 的内容相互印证,展现春秋时期 “臣谏君” 的激烈冲突。

《论语・季氏》:“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区分了有益与有害的 “乐”,与本文中 “不适”(即 “损者三乐”)导致亡国的观点相呼应,强调享乐需符合道义。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侈乐》:论述了 “侈乐”(过度的享乐)的危害,指出 “乱世之乐,为木革之声,则若雷,为金石之声,则若霆,为丝竹歌舞之声,则若噪。以此骇心气、动耳目、摇荡生则可矣,以此为乐则不乐。” 与本文中 “亡国之主…… 乐不适也” 的思想一致,可系统理解 “不适之乐” 对国家的破坏。

《战国策・宋卫策》:记载了宋康王的残暴统治,包括 “射天笞地,斩社稷而焚灭之,曰:‘威服天下鬼神。’” 与本文中 “宋王筑为蘖帝…… 莫敢不应” 的情节相互补充,展现宋王如何因 “胜天” 的虚妄享乐导致亡国。

《新序・刺奢》:收录了多个 “因奢亡身” 的案例,如 “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丘,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与本文中夏桀、商纣的事迹相呼应,进一步论证 “乐不适则不可以存” 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