壅塞
分类:论·贵直论 浏览量:
五曰: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不可以直言,则过无道闻,而善无自至矣。无自至则壅。
秦缪公时,戎强大。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之至者,因扜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禽之。未禽则不可知,已禽则又不知。虽善说者,犹若此何哉?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生虫’者也。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宋王因怒而诎杀之。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其后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今又私患,乡之先视齐寇者,皆以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于他国。夫登山而视牛若羊,视羊若豚。牛之性不若羊,羊之性不若豚,所自视之势过也。而因怒于牛羊之小也,此狂夫之大者。狂而以行赏罚,此戴氏之所以绝也。
齐王欲以淳于髡傅太子,髡辞曰:“臣不肖,不足以当此大任也,王不若择国之长者而使之。”齐王曰:“子无辞也。寡人岂责子之令太子必如寡人也哉?寡人固生而有之也。子为寡人令太子如尧乎?其如舜也?”凡说之行也,道不智听智,从自非受是也。今自以贤过于尧舜,彼且胡可以开说哉?说必不入,不闻存君。
齐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尝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试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用九石,岂不悲哉!非直士其孰能不阿主?世之直士,其寡不胜众,数也。故乱国之主,患存乎用三石为九石也。
白话文翻译
第五点说:亡国的君主听不进直言。听不进直言,就无法听到自己的过错,而好的建议也无从到来。好的建议无法到来,君主就会被蒙蔽。
秦穆公时期,戎人很强大。秦穆公送给戎王十六名歌女乐师和优秀的厨师。戎王非常高兴,因此多次设宴饮酒,日夜不停。身边有人说秦军要来侵犯了,戎王就拉开弓箭射他。秦军果然来了,戎王醉倒在酒樽旁,最终被活生生捆绑擒获。没被擒获时听不进劝告,被擒获后也不明白(自己错在哪里)。即使有善于劝说的人,又能怎么样呢?
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军的动向。使者回来报告说:“齐军离得很近了,国内百姓很恐慌。” 宋王身边的人都对宋王说:“这就是所谓的‘肉自己生出虫子’(自寻烦恼)。凭宋国的强大,齐国的弱小,怎么会这样呢?” 宋王因此发怒,屈杀了使者。又派人去侦察齐军,使者回报的情况和之前一样,宋王又发怒屈杀了他。像这样杀了三个人,之后再派人去侦察。齐军已经很近了,国内百姓很恐慌。使者在路上遇到他的哥哥,哥哥说:“国家很危险了,你要到哪里去?” 弟弟说:“为大王侦察齐军。没想到齐军这么近,百姓恐慌到这种地步。现在我还有个私下的顾虑,之前去侦察齐军的人,都因为报告齐军逼近而被处死;现在我如果报告实情,会被杀死;不报告实情,又怕被治罪处死。该怎么办呢?” 他的哥哥说:“如果报告实情,你会比之前死的人死得更早,比之前逃亡的人逃得更快。” 于是使者向宋王报告说:“根本不知道齐军在哪里,国内百姓很安定。” 宋王非常高兴。身边的人都说:“之前处死的人活该。” 宋王赏赐了使者很多金子。齐军到了,宋王自己跳上车,驾车逃跑,这个使者得以在别的国家富足地生活。登上山看牛,牛像羊一样小;看羊,羊像小猪一样小。牛的体型本来不像羊,羊的体型本来不像小猪,是因为观察的地势太高了。却因此对牛羊的 “矮小” 发怒,这是最大的狂乱。狂乱却用这种心态施行赏罚,这就是戴氏(宋国的姓氏)灭亡的原因。
齐王想让淳于髡做太子的老师,淳于髡推辞说:“我没才能,不足以担当这个重任,大王不如选择国内年长有德行的人来做这件事。” 齐王说:“你不要推辞了。我难道会要求你让太子一定像我一样吗?我的才能是天生就有的。你能为我让太子像尧一样,还是像舜一样呢?” 大凡劝谏能起作用,是因为君主能放弃自己的愚见,听从明智的建议,能从自己的错误中接受正确的意见。现在齐王自认为贤能超过尧舜,别人又怎么能开口劝谏呢?劝谏一定不被接受,从没听说过这样的君主能保住国家的。
齐宣王喜欢射箭,喜欢别人说自己能使用强弓。他曾经使用的弓不过三石(强度单位),却拿给身边的人看,身边的人都试着拉弓,拉到一半就停下。都说:“这弓不少于九石,除了大王谁能使用它呢?” 齐宣王的实际情况是,使用的弓不过三石,却一辈子自认为用的是九石弓,难道不可悲吗?不是正直的人,谁能不迎合君主呢?世上的正直之士,数量少得敌不过众人,这是常理。所以混乱国家的君主,祸患在于把三石弓当作九石弓(自欺欺人)。
注释
过无道闻:无法听到自己的过错,“道” 指途径、方法。
壅(yōng):蒙蔽、堵塞。
秦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期秦国国君,称霸西戎。
女乐二八:十六名歌女乐师,“二八” 指十六人(古代乐舞以八人为一列)。
良宰:优秀的厨师。
扜(yū)弓:拉开弓,“扜” 指拉、张。
樽(zūn):酒樽、酒器。
诎(qū)杀:屈杀、枉杀,“诎” 指冤屈。
安适:到哪里去,“适” 指往、去。
乡(xiàng):通 “向”,先前、从前。
豚(tún):小猪。
戴氏:指宋国的统治家族,宋国是商朝后裔,姓子,戴氏是其分支,这里代指宋国。
淳于髡(kūn):战国时期齐国学者,以幽默善辩著称。
傅太子:做太子的老师,“傅” 指教导、辅佐。
道不智听智:放弃自己的愚见,听从明智的建议,“道” 指遵循、放弃。
自非受是:从自己的错误中接受正确的意见。
强弓:拉力大的弓。
石(dàn):古代重量单位,也用作弓的强度单位,一石约合现在三十公斤。
中关:拉到一半,“关” 指弓的中部(拉弓时的关键部位)。
延伸阅读
《史记・秦本纪》:记载了秦穆公 “送女乐给戎王” 以麻痹戎人的策略,最终 “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与本文中 “秦缪公遗之女乐二八…… 卒生缚而禽之” 的内容相互印证,展现秦穆公的智谋与戎王因 “不听直言” 而亡国的教训。
《战国策・宋卫策》:记载了宋王(宋康王)的残暴统治及齐国灭宋的过程,与本文中 “齐攻宋…… 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的情节相互补充,可深入理解宋国因 “拒直言、行赏罚失当” 而灭亡的必然性。
《孟子・梁惠王上》:“邹忌修八尺有余…… 窥镜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邹忌通过自身经历劝谏齐威王 “纳谏”,与本文中齐宣王 “好射而被奉承” 的故事形成对比,展现 “听直言” 与 “受蒙蔽” 的不同结果。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壅塞》:与本文主题相近,核心论述 “君主被蒙蔽的危害”,文中 “亡国之主,不可以直言” 的观点与本文一脉相承,可系统理解 “拒直言则国亡” 的逻辑(从 “过不闻” 到 “善不至”,最终 “壅塞而亡”)。
《韩非子・奸劫弑臣》:“凡奸臣皆欲顺人主之心以取亲幸之势者也。是以主有所善,臣从而誉之;主有所憎,臣因而毁之。” 韩非分析奸臣如何迎合君主,与本文中 “齐宣王好射…… 左右皆试引之” 的现象一致,展现 “阿谀奉承” 对君主判断的干扰。
《新序・杂事》:记载了 “楚庄王听朝罢晏” 的故事,楚庄王因 “闻忠言而贤才进”,与本文中亡国之主 “拒直言” 形成对比,强调 “纳谏” 是君主避免 “壅塞” 的关键。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