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欲
分类:览·离俗览 浏览量:
六曰:使民无欲,上虽贤,犹不能用。夫无欲者,其视为天子也,与为舆隶同;其视有天下也,与无立锥之地同;其视为彭祖也,与为殇子同。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舆隶,至贱也;无立锥之地,至贫也;殇子,至夭也。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禁。会有一欲,则北至大夏,南至北户,西至三危,东至扶木,不敢乱矣;犯白刃,冒流矢,趣水火,不敢却也;晨寤兴,务耕疾庸,巽为烦辱,不敢休矣。故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人之欲少者,其得用亦少;无欲者,不可得用也;人之欲虽多,而上无以令之,人虽得其欲,人犹不可用也。令人得欲之道,不可不审矣。
善为上者,能令人得欲无穷,故人之可得用亦无穷也。蛮夷反舌殊俗异习之国,其衣服冠带、宫室居处、舟车器械、声色滋味皆异,其为欲使一也。三王不能革,不能革而功成者,顺其天也;桀、纣不能离。不能离而国亡者,逆其天也。逆而不知其逆也,湛於俗也。久湛而不去则若性。性异非性,不可不熟。不闻道者,何以去非性哉?无以去非性,则欲未尝正矣。欲不正,以治身则夭,以治国则亡。故古之圣王,审顺其天而以行欲,则民无不令矣,功无不立矣。圣王执一,四夷皆至者,其此之谓也!执一者至贵也,至贵者无敌。圣王托於无敌,故民命敌焉。
群狗相与居,皆静无争。投以炙鸡,则相与争矣。或折其骨,或绝其筋,争术存也。争术存,因争;不争之术存,因不争。取争之术而相与争,万国无一。
凡治国,令其民争行义也;乱国,令其民争为不义也。强国,令其民争乐用也;弱国,令其民争竞不用也。夫争行义乐用与争为不义竞不用,此其为祸福也,天不能覆,地不能载。
晋文公伐原,与士期七日。七日而原不下,命去之。谋士言曰:“原将下矣。”师吏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得原失宝,吾不为也。”遂去之。明年,复伐之,与士期必得原然後反。原人闻之,乃下。卫人闻之,以文公之信为至矣,乃归文公。故曰“攻原得卫”者,此之谓也。文公非不欲得原也,以不信得原,不若勿得也。必诚信以得之。归之者非独卫也。文公可谓知求欲矣。
白话文翻译
第六点说:要是让百姓没有欲望,君主即便贤明,也没法任用他们。没有欲望的人,看待当天子和当奴仆没区别;看待拥有天下和没有立足之地没区别;看待像彭祖那样长寿和像夭折的婴儿那样短命也没区别。天子是最尊贵的,天下是最富有的,彭祖是最长寿的,可要是真没欲望,这三样东西都不足以激励他们。奴仆是最卑贱的,没有立足之地是最贫穷的,夭折的婴儿是最短命的,真没欲望的话,这三样也不足以约束他们。百姓一旦有了某种欲望,就算要他们北到大夏,南到北户,西到三危,东到扶木,他们也不敢乱来;就算是面对刀光剑影、飞箭流矢,奔赴水火之中,他们也不会退缩;清晨醒来就起身,努力耕种、辛勤劳作,就算觉得繁杂屈辱,也不敢休息。所以,人的欲望越多,能被任用的地方也就越多;人的欲望越少,能被任用的地方也就越少;没有欲望的人,根本没法任用。不过,就算人有很多欲望,可君主没有办法引导他们,即便人们满足了自己的欲望,还是没法被君主任用。让人们满足欲望的方法,不能不仔细研究啊。
善于当君主的人,能让百姓的欲望得到无穷无尽的满足,所以百姓能被任用的地方也就无穷无尽。那些蛮夷、语言不同、风俗习性各异的国家,他们的衣服冠带、宫室住处、车船器械、声色滋味都不一样,但他们被欲望驱使这一点是相同的。三王没法改变这种本性,却能成就功业,是因为顺应了人的天性;桀、纣没法摆脱这种本性,却导致国家灭亡,是因为违背了人的天性。违背了天性却不知道自己违背了,是因为沉溺在习俗里。长期沉溺其中不脱离,就会像天性一样。但这是被习俗改变的 “性”,不是真正的本性,这一点不能不弄明白。不懂得道的人,怎么能去除这种非本性的东西呢?没法去除,欲望就从来没端正过。欲望不端正,用来修身就会夭折,用来治国就会亡国。所以古代的圣王,仔细顺应人的天性,顺着欲望去行事,百姓就没有不听命的,功业就没有建立不起来的。圣王坚守 “顺应天性” 这一原则,四方蛮夷都来归附,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啊!坚守这一原则的人是最尊贵的,最尊贵的人没有对手。圣王依托这种无敌的地位,所以百姓都把他当作能托付性命的人。
一群狗待在一起,都安安静静不争斗。可扔给它们一只烤鸡,就会互相争夺起来,有的被咬断骨头,有的被扯断筋络,这是因为有了争夺的凭借。有争夺的凭借,就会争斗;没有争夺的凭借,就不会争斗。要是各国都用争夺的手段互相争斗,天下就没有安宁的时候了。
但凡治理得好的国家,会让百姓争着做符合道义的事;混乱的国家,会让百姓争着做不合道义的事。强大的国家,会让百姓争着乐于为君主效力;弱小的国家,会让百姓争着逃避效力。百姓争着做道义的事、乐于效力,和争着做不义的事、逃避效力,这两种情况带来的祸福,大到天不能覆盖、地不能承载。
晋文公讨伐原国,和士兵约定七天攻下。七天过去了,原国没被攻下,晋文公下令撤军。谋士说:“原国马上就要投降了。” 军官们也请求再等等,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却失去信用,我不做这种事。” 于是撤军了。第二年,又去讨伐原国,和士兵约定一定要攻下原国才返回。原国人听说了,就投降了。卫国人听说了,认为晋文公的信用到了极点,就归顺了他。所以说 “攻打原国却得到了卫国”,说的就是这件事。晋文公不是不想得到原国,但用不讲信用的方式得到,还不如得不到。必须用诚信来获取。归顺他的不只是卫国。晋文公可以说是懂得如何追求欲望了。
注释
舆隶:古代指奴仆、差役,地位低下。
彭祖: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长寿者,活了八百岁,后泛指长寿之人。
殇子:夭折的婴儿,指寿命极短的人。
大夏、北户、三危、扶木:古代四方边远之地的名称,代指极远的地方。
反舌:指语言与中原不同的少数民族,因 “舌” 与 “言” 相关,“反舌” 即说话难懂。
三王:通常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古代认为的贤明君主。
执一:坚守一个根本原则,这里指顺应人的天性和欲望。
晋文公伐原:原是春秋时期的小国,晋文公通过讨伐原国并坚守信用,赢得了诸侯的信任。
原:古国名,在今河南济源西北。
延伸阅读
《管子・牧民》:强调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与本文 “顺应欲望以治民” 的思想相通,都认为百姓的物质欲望得到满足是治理的基础。
《孟子・梁惠王上》:“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孟子主张君主应与百姓共享欲望,与本文 “令人得欲无穷” 的观点呼应,体现对百姓欲望的正视。
《韩非子・五蠹》:从法家角度提出 “利之所在,民归之;名之所彰,士死之”,强调利用人的趋利本性进行治理,与本文对 “欲望可被任用” 的论述形成互补。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离俗览》:讨论 “士之为人,当理不避其难,临患忘利,遗生行义”,与本文 “争行义” 的观点相呼应,探讨道义与欲望的关系。
《史记・晋世家》:详细记载了晋文公重耳的生平,包括 “伐原得卫” 的具体过程,可印证本文中关于晋文公守信的典故。
《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的本性是追求欲望,需通过礼法约束,与本文 “正视欲望并引导” 的思路既有差异又有联系,可对比儒家内部对 “欲望” 的不同态度。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