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信
分类:览·离俗览 浏览量:
七曰: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故《周书》曰:“允哉!允哉!” 以言非信则百事不满也。故信之为功大矣。信立则虚言可以赏矣。虚言可以赏,则六合之内皆为己府矣。信之所及,尽制之矣。制之而不用,人之有也;制之而用之,己之有也。己有之,则天地之物毕为用矣。人主有见此论者,其王不久矣;人臣有知此论者,可以为王者佐矣。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君臣不信,则百姓诽谤,社稷不宁。处官不信,则少不畏长,贵贱相轻。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不可使令。交友不信,则离散郁怨,不能相亲。百工不信,则器械苦伪,丹漆染色不贞。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可与尊通,可与卑穷者,其唯信乎!信而又信,重袭於身,乃通於天。以此治人,则膏雨甘露降矣,寒暑四时当矣。
齐桓公伐鲁。鲁人不敢轻战,去鲁国五十里而封之。鲁请比关内侯以听,桓公许之。曹翙谓鲁庄公曰:“君宁死而又死乎,其宁生而又生乎?”庄公曰:“何谓也?”曹翙曰:“听臣之言,国必广大,身必安乐,是生而又生也;不听臣之言,国必灭亡,身必危辱,是死而又死也。”庄公曰:“请从。”於是明日将盟,庄公与曹翙皆怀剑至於坛上。庄公左搏桓公,右抽剑以自承,曰:“鲁国去境数百里。今去境五十里,亦无生矣。钧其死也,戮於君前。”管仲、鲍叔进。曹翙按剑当两陛之间曰:“且二君将改图,毋或进者!”庄公曰:“封於汶则可,不则请死。”管仲曰:“以地卫君,非以君卫地。君其许之!乃遂封於汶南,与之盟。归而欲勿予,管仲曰:“不可。人特劫君而不盟,君不知,不可谓智;临难而不能勿听,不可谓勇;许之而不予,不可谓信。不智不勇不信,有此三者,不可以立功名。予之,虽亡地,亦得信。以四百里之地见信於天下,君犹得也。”庄公,仇也;曹翙,贼也。信於仇贼,又况於非仇贼者乎?夫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从此生矣。管仲可谓能因物矣。以辱为荣,以穷为通,虽失乎前,可谓後得之矣。物固不可全也。
白话文翻译
第七点说:凡是君主一定要讲信用,而且要反复坚守信用,这样谁会不亲近他呢?所以《周书》说:“诚信啊!诚信啊!” 这是说如果没有信用,所有事情都办不好。因此,信用的功效是极大的。确立了信用,即便是空话也能产生奖赏的效果;空话都能有赏,那么天下就都成了自己的府库。信用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都能被掌控。能掌控却不运用,是属于别人的;能掌控且运用,才是属于自己的。属于自己了,那么天地间的万物都能为自己所用。君主如果明白这个道理,称王天下就不远了;臣子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可以成为辅佐王者的人。
上天行事不讲信用,就不能形成一年的四季;大地行事不讲信用,草木就不能生长。春天的特性是刮风,风不守信(该来不来、该停不停),花朵就不会繁盛,花朵不繁盛,果实就长不出来。夏天的特性是炎热,炎热不守信,土地就不肥沃,土地不肥沃,作物生长就不茂盛。秋天的特性是降雨,雨不守信,谷物就不饱满,谷物不饱满,五谷就不能成熟。冬天的特性是寒冷,寒冷不守信,土地就不坚硬,土地不坚硬,冰冻就不会封严或按时化开。天地如此广大,四季的变化尚且不能靠不守信成就万物,又何况是人间的事情呢?
君臣之间不讲信用,百姓就会指责抱怨,国家就不得安宁。做官的人不讲信用,年轻人就不会敬畏长辈,尊贵的人和卑贱的人就会互相轻视。赏罚不讲信用,百姓就容易触犯法律,无法使唤。交朋友不讲信用,就会离散怨恨,不能亲密相处。工匠不讲信用,制作的器械就会粗劣虚假,丹砂、油漆等染色就不纯正。能够一同开始、一同结束,能够在尊贵时相通、在卑困时相依的,只有信用啊!反复坚守信用,让信用在身上层层叠加,就能通达上天。用这样的信用治理百姓,甘霖甘露就会降下,寒暑四季就会正常运行。
齐桓公讨伐鲁国。鲁国人不敢轻易作战,齐桓公把鲁国的土地划出五十里封给鲁国(作为停战条件)。鲁国请求像齐国关内侯一样服从齐国,齐桓公答应了。曹翙对鲁庄公说:“您是愿意死了又死,还是愿意活了又活呢?” 鲁庄公问:“这话是什么意思?” 曹翙说:“听我的话,国家必定广大,您自身必定安乐,这是活了又活;不听我的话,国家必定灭亡,您自身必定危险受辱,这是死了又死。” 鲁庄公说:“我听从你的意见。” 于是第二天将要结盟时,鲁庄公和曹翙都怀揣宝剑来到盟坛上。鲁庄公左手抓住齐桓公,右手抽出剑抵着自己,说:“鲁国原本的边境在数百里外,现在被划到只剩五十里,我们也没法活了。同样是死,我宁愿死在您面前。” 管仲、鲍叔牙上前想干预,曹翙按着剑站在两个台阶之间说:“两位君主将要改变主意,谁也不许上前!” 鲁庄公说:“把边境划到汶水就可以,不然就请让我死。” 管仲说:“用土地来保卫君主,不是用君主来保卫土地。您就答应他吧!” 于是就把汶水以南的土地封给鲁国,和鲁国结盟。齐桓公回去后想不兑现承诺,管仲说:“不行。人家特意用胁迫的方式对待您而没有直接背弃盟约,您却不明白(信用的重要性),这不能算聪明;面临危难却不能不听从合理的要求,这不能算勇敢;答应了却不给,这不能算守信。不聪明、不勇敢、不守信,有这三样,就不能建立功名。给他土地,虽然失去了土地,却能得到信用。用四百里土地在天下人面前显示信用,您还是有所得的。” 鲁庄公是齐桓公的仇敌,曹翙是胁迫齐桓公的人,对齐桓公的仇敌和胁迫者都讲信用,又何况对不是仇敌和胁迫者的人呢?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都能成功,匡正天下都能被听从,就是从这里产生的啊。管仲可以说是能顺应事物(把握信用的本质)了。把受辱转化为荣耀,把困厄转化为通达,虽然在前面有所损失,却可以在后面得到回报。事物本来就不可能十全十美啊。
注释
允哉:“允” 是诚信、确实的意思,“允哉” 即 “诚信啊”,是《周书》中强调诚信的感叹。
六合:指天地四方,代指天下。
重袭於身:“重袭” 指层层叠加,这里指让诚信在自身不断积累、深化。
膏雨甘露:指及时的好雨和甘甜的露水,象征吉祥、顺利,是治理得当的祥瑞之兆。
比关内侯以听:“关内侯” 是古代爵位,“比关内侯” 即享受和关内侯同等的待遇,“听” 指服从、听命于齐国。
曹翙(huì):鲁国大夫,在齐鲁会盟时协助鲁庄公胁迫齐桓公。
坛:指盟坛,古代诸侯会盟时筑的高台,用于举行仪式。
汶(wèn):指汶水,流经今山东境内,是齐鲁边境的重要河流。
九合之而合,壹匡之而听:“九合” 指齐桓公多次会合诸侯,“壹匡” 指匡正天下(主要指平定周王室的内乱),这是齐桓公称霸的重要功绩,得益于他的信用。
延伸阅读
《论语・为政》:“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以车马比喻信用的重要性,与本文 “天地尚需信,何况人事” 的观点一致,都强调信用是行事的根基。
《商君书・靳令》:“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商鞅变法以 “徙木立信” 闻名,强调信用对君臣关系和国家治理的重要性,与本文 “赏罚不信则民易犯法” 的论述互补,体现法家对信用的重视。
《史记・齐太公世家》:详细记载了齐桓公称霸的过程,包括与鲁国的多次互动,可印证本文中 “伐鲁立信” 的历史背景,帮助理解信用在春秋争霸中的实际作用。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贵信》:同属《吕氏春秋》中强调信用的篇章,进一步论述 “信之为功大矣”,与本文内容相互呼应,可系统了解该书对 “信” 的重视。
《左传・庄公十年》:记载了 “曹刿论战” 的故事,同样发生在齐鲁之间,体现鲁国在与齐国交锋时的智慧,与本文中曹翙协助鲁庄公的事件形成鲁国应对齐国的不同侧面。
《管子・形势解》:“信者,天下之大宝也”,管子作为辅佐齐桓公的重要大臣,其思想与本文中管仲的言行一致,可深入了解春秋时期齐国重视信用的治国理念。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