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曰:先王之于论也极之矣。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中智之所不及也。不及则不知,不知则趋利。趋利固不可必也。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是已。以义动则无旷事矣,人臣与人臣谋为奸,犹或与之,又况乎人主与其臣谋为义,其孰不与者?非独其臣也,天下皆且与之。

公孙鞅之于秦,非父兄也,非有故也,以能用也。欲堙之责,非攻无以。于是为秦将而攻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当之。公孙鞅之居魏也,固善公子卬。使人谓公子卬曰:“凡所为游而欲贵者,以公子之故也。今秦令鞅将,魏令公子当之,岂且忍相与战哉?公子言之公子之主,鞅请亦言之主,而皆罢军。”于是将归矣,使人谓公子曰:“归未有时相见,愿与公子坐而相去别也。”公子曰:“诺。”魏吏争之曰:“不可。”公子不听,遂相与坐。公孙鞅因伏卒与车骑以取公子卬。秦孝公薨,惠王立,以此疑公孙鞅之行,欲加罪焉。公孙鞅以其私属与母归魏,襄疵不受,曰:“以君之反公子卬也,吾无道知君。”故士自行不可不审也。

郑平于秦王,臣也;其于应侯,交也。欺交反主,为利故也。方其为秦将也,天下所贵之无不以者,重也。重以得之,轻必失之。去秦将,入赵、魏,天下所贱之无不以也,所可羞无不以也。行方可贱可羞,而无秦将之重,不穷奚待?

赵急求李欬。李言、续经与之俱如卫,抵公孙与。公孙与见而与入。续经因告卫吏使捕之。续经以仕赵五大夫。人莫与同朝,子孙不可以交友。

公孙竭与阴君之事,而反告之樗里相国,以仕秦五大夫。功非不大也,然而不得入三都,又况乎无此其功而有行乎!

白话文翻译

第二点说:先王对于事理的论述已经很透彻了。所以道义,是各种事情的开端,是一切利益的根本,这是中等智慧的人所不能理解的。不能理解就不懂得道义,不懂得道义就会一味追求利益。追求利益本来就不一定能得到好处。公孙鞅、郑平、续经、公孙竭就是这样的人。依据道义行动就不会有荒废的事情,臣子与臣子谋划做坏事,尚且有人赞同,又何况君主和他的臣子谋划施行道义,难道会没有人赞同吗?不只是他的臣子,天下人都会赞同。

公孙鞅对于秦国来说,既不是宗室父兄,也没有旧交,只是因为有才能被任用。他想建立功绩,不打仗就没有办法实现。于是作为秦国将领去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卬率军抵抗。公孙鞅在魏国的时候,本来和公子卬关系很好。他派人对公子卬说:“我之所以出游求官希望显贵,都是因为公子您的缘故。现在秦国让我领兵,魏国让公子您抵抗,难道我们忍心互相交战吗?请公子向您的君主说明,我也向我的君主说明,让双方都撤兵。” 就在将要撤兵的时候,公孙鞅又派人对公子卬说:“回去后不知何时能再相见,希望能和公子坐下来告别。” 公子卬说:“好。” 魏国的官吏劝谏说:“不可以这样。” 公子卬不听,于是两人一起坐下交谈。公孙鞅趁机埋伏士兵和车马俘虏了公子卬。秦孝公去世,秦惠王即位,因为这件事怀疑公孙鞅的品行,想要治他的罪。公孙鞅带着他的家臣和母亲回到魏国,襄疵不接纳他,说:“因为您欺骗公子卬,我没办法了解您的为人。” 所以士人自己的行为不能不慎重。

郑平是秦王的臣子,和应侯是朋友。他欺骗朋友、背叛君主,是为了利益的缘故。当他担任秦国将领时,天下人看重他的地方没有不符合的,因为他地位尊贵。靠尊贵的地位得到的一切,地位降低后必然会失去。离开秦国将领的职位后,进入赵国、魏国,天下人鄙视他的地方没有不符合的,认为他羞耻的地方没有不符合的。行为到了被鄙视、被羞耻的地步,又没有了秦国将领的尊贵地位,不陷入困窘还等什么呢?

赵国紧急搜捕李欬。李言、续经和他一起逃到卫国,投奔公孙与。公孙与见了他们,就把他们接了进去。续经却趁机告诉卫国官吏,让他们逮捕李欬。续经因此在赵国做了五大夫。但没有人愿意和他同朝为官,他的子孙也不能和别人交朋友。

公孙竭参与阴君的事情,却反过来把事情告诉樗里相国,因此在秦国做了五大夫。功劳不是不大,但却不能进入三都(指重要都城),又何况没有这样的功劳却有他那样的行为呢!

注释

极之:论述得很透彻,“极” 指穷尽、透彻。

中智:中等智慧的人。

公孙鞅:即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在秦国主持变法,后因得罪权贵被车裂。

公子卬(áng):战国时期魏国公子,曾率军与公孙鞅交战,被公孙鞅欺骗俘虏。

秦孝公:战国时期秦国国君,支持公孙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

惠王:即秦惠文王,秦孝公之子,即位后车裂公孙鞅。

襄疵:战国时期魏国大臣,曾拒绝接纳公孙鞅。

郑平:战国时期人物,曾为秦国将领,后背叛秦国。

秦王:这里指秦昭襄王。

应侯:即范雎,战国时期秦国相国,封应侯。

李欬(kài):战国时期赵国人物,因被赵国追捕而逃亡。

续经:战国时期人物,因出卖李欬而在赵国做官,为人所不齿。

公孙与:战国时期卫国人物,曾收留李欬等人。

五大夫:古代官职名,战国时期各国多设,地位中等。

公孙竭:战国时期人物,因出卖阴君而在秦国做官。

阴君:战国时期人物,具体身份不详,可能为某国贵族或大臣。

樗(chū)里相国:即樗里疾,战国时期秦国相国,秦惠文王之弟,以智谋著称。

三都:指当时重要的都城,具体所指不详,可能为秦国的咸阳、雍城等核心城市,代指重要的政治中心。

延伸阅读

《史记・商君列传》:详细记载了公孙鞅(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过程,包括以诈术俘虏公子卬、最终被秦惠王车裂的事迹,与本文中 “公孙鞅之于秦…… 襄疵不受” 的内容一致,可补充公孙鞅 “趋利忘义” 的具体表现,理解其变法成功但个人结局悲惨的原因。

《商君书・开塞》:“吾所谓利者,义之本也;而世所谓义者,暴之道也。” 商鞅从法家角度论述 “利” 与 “义” 的关系,认为符合国家利益的才是 “义”,与本文中对公孙鞅 “欺交反主,为利故也” 的批判形成对比,展现不同视角对 “义利” 的解读。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强调君子应重义轻利,与本文中 “趋利固不可必也” 的观点相呼应,可对比儒家与杂家在义利观上的共识  即单纯追求利益终将不利。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无义》:本文节选自《无义》篇,该篇通过公孙鞅、郑平等人的事例,批判 “无义而趋利” 的行为,核心观点是 “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与《吕氏春秋・贵公》《去私》等篇共同构成其 “重义轻利” 的价值观体系。

《战国策・魏策》:记载了公孙鞅欺骗公子卬的具体过程,补充了双方交战的背景及魏国的反应,与本文中 “公孙鞅之于秦…… 取公子卬” 的内容相互印证,展现战国时期 “兵不厌诈” 与 “坚守道义” 的冲突。

《韩非子・奸劫弑臣》:“故君臣之利异,故人臣莫忠,故臣利立而主利灭。” 韩非从君臣利益冲突的角度分析臣子的不忠行为,与本文中郑平 “欺交反主,为利故也” 的现象相呼应,但韩非更强调以法治约束臣子,本文则更侧重以道义规范行为,可对比二者的治理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