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
分类:论·开春论 浏览量:
一曰:开春始雷,则蛰虫动矣。时雨降,则草木育矣。饮食居处适,则九窍百节千脉皆通利矣。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共伯和修其行,好贤仁,而海内皆以来为稽矣。周厉之难,天子旷绝,而天下皆来谓矣。以此言物之相应也,故曰行也成也。善说者亦然。言尽理而得失利害定矣,岂为一人言哉!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至于牛目。群臣多谏于太子者,曰:“雪甚如此而行葬,民必甚疾之,官费又恐不给,请弛期更日。”太子曰:“为人子者,以民劳与官费用之故,而不行先王之葬,不义也。子勿复言。”群臣皆莫敢谏,而以告犀首。犀首曰:“吾未有以言之。是其唯惠公乎!请告惠公。”惠公曰:“诺。”驾而见太子曰:“葬有日矣?”太子曰:“然。”惠公曰:“昔王季历葬于涡山之尾,灓水啮其墓,见棺之前和。文王曰:‘嘻!先君必欲一见群臣百姓也夫!故使灓水见之。’于是出而为之张朝,百姓皆见之,三日而后更葬。此文王之义也。今葬有日矣,而雪甚,及牛目,难以行。太子为及日之故,得无嫌于欲亟葬乎?愿太子易日。先王必欲少留而抚社稷安黔首也,故使雨雪甚。因弛期而更为日,此文王之义也。若此而不为,意者羞法文王也?”太子曰:“甚善。敬弛期,更择葬日。”惠子不徒行说也,又令魏太子未葬其先君而因有说文王之义。说文王之义以示天下,岂小功也哉!
韩氏城新城,期十五日而成。段乔为司空,有一县后二日,段乔执其吏而囚之。囚者之子走告封人子高曰:“唯先生能活臣父之死,愿委之先生。”封人子高曰:“诺。”乃见段乔。自扶而上城。封人子高左右望曰:“美哉城乎!一大功矣,子必有厚赏矣!自古及今,功若此其大也,而能无有罪戮者,未尝有也。”封人子高出,段乔使人夜解其吏之束缚也而出之。故曰封人子高为之言也,而匿己之为而为也;段乔听而行之也,匿己之行而行也。说之行若此其精也,封人子高可谓善说矣。
叔向之弟羊舌虎善栾盈。栾盈有罪于晋,晋诛羊舌虎,叔向为之奴而朡。祈奚曰:“吾闻小人得位,不争不祥;君子在忧,不救不祥。”乃往见范宣子而说也,曰:“闻善为国者,赏不过而刑不慢。赏过则惧及淫人,刑慢则惧及君子。与其不幸而过,宁过而赏淫人,毋过而刑君子。故尧之刑也殛[插图],于虞而用禹;周之刑也戮管、蔡,而相周公:不慢刑也。”宣子乃命吏出叔向。救人之患者,行危苦,不避烦辱,犹不能免;今祈奚论先王之德,而叔向得免焉。学岂可以已哉!类多若此。
白话文翻译
第一点说:开春第一次打雷,蛰伏的虫子就苏醒活动了。应时的雨水降下,草木就生长繁育了。饮食起居适宜,人体的九窍、百节、千脉就都通畅了。君王增厚自己的德行,积累各种善行,凤凰和圣人就都会到来。共伯和修养自身品行,喜好贤才、仁爱待人,天下人都来归附他。周厉王引发祸乱,天子之位空缺,天下人都来归附共伯和。这说明事物是相互感应的,所以说 “行动成就事业”。善于游说的人也是这样。言语合乎道理,得失利害就确定了,哪里是只为某一个人说话呢!
魏惠王去世,下葬的日子已经确定。天降大雪,积雪厚到牛的眼睛(形容雪很深)。大臣们多次劝谏太子说:“雪下得这么大还要举行葬礼,百姓必定会很困苦,官府的费用恐怕也不够,请推迟日期,另选日子。” 太子说:“做儿子的,因为百姓劳苦和官府费用不足的缘故,就不按先王的规定下葬,是不义的。你们不要再说了。” 大臣们都不敢再劝谏,就把这事告诉了犀首。犀首说:“我没有办法劝说太子。这事恐怕只有惠公能做到!请告诉惠公。” 惠公说:“好。” 于是驾车去见太子,说:“下葬的日子确定了吗?” 太子说:“是的。” 惠公说:“从前王季历葬在涡山的山脚,灓水侵蚀他的坟墓,露出了棺木的前端。文王说:‘唉!先君一定是想再见一见群臣百姓吧!所以让灓水把棺木露出来。’于是把棺木取出,为它设置朝会,百姓都来拜见,三天后再重新安葬。这是文王的道义啊。现在下葬的日子到了,但雪下得很大,积雪深到牛眼,难以出行。太子因为要赶上原定日期的缘故,恐怕会被人怀疑是想急于下葬吧?希望太子改期。先王一定是想稍作停留,安抚国家、安定百姓,所以让雪下得这么大。因此推迟日期,另选葬日,这是文王的道义啊。如果这样做了,难道是羞于效法文王吗?” 太子说:“太好了。恭敬地推迟日期,另选下葬的日子。” 惠子不仅成功劝说了太子,还让魏太子在没有安葬先君时,就借势宣扬了文王的道义。宣扬文王的道义给天下人看,难道是小功劳吗!
韩国修建新城,约定十五天建成。段乔担任司空,有一个县拖延了两天,段乔抓住该县的官吏,把他囚禁起来。被囚禁官吏的儿子跑去告诉封人子高说:“只有先生能救我父亲免于一死,希望把这事托付给先生。” 封人子高说:“好。” 于是去见段乔。他自己扶着城墙爬上去。封人子高左右观望说:“这城墙真漂亮啊!真是大功劳,您一定会得到重赏!从古到今,功劳像这么大,却能没有因过错而受惩罚的,从来没有过。” 封人子高离开后,段乔派人在夜里解开那个官吏的束缚,放了他。所以说,封人子高劝说时,隐藏了自己的意图却达到了目的;段乔听从劝说并采取行动,也隐藏了自己的行为却做成了事情。游说的施行能如此精妙,封人子高可以说是善于游说的了。
叔向的弟弟羊舌虎与栾盈交好。栾盈在晋国犯了罪,晋国诛杀了羊舌虎,叔向也因此做了奴隶,被囚禁起来。祈奚说:“我听说小人得到官位,不谏争是不吉祥的;君子身处忧患,不救助是不吉祥的。” 于是去见范宣子,劝说道:“听说善于治理国家的人,赏赐不过分,刑罚不滥用。赏赐过分,就怕会赏到坏人;刑罚滥用,就怕会罚到君子。如果不幸出现过失,宁可过分赏赐了坏人,也不要过分惩罚了君子。所以尧的刑罚是诛杀了鲧,却在虞舜时任用了禹;周朝的刑罚是诛杀了管叔、蔡叔,却任用周公为相:这都是不滥用刑罚的例子啊。” 范宣子于是命令官吏释放叔向。救助别人的祸患,即使经历危险困苦,不避麻烦屈辱,还未必能成功;现在祈奚谈论先王的德行,叔向就得以赦免了。学习难道可以停止吗!类似的事大多是这样。
注释
蛰虫:冬眠的虫子。
九窍百节千脉:“九窍” 指人体的九个孔窍(眼、耳、口、鼻等);“百节” 指全身的关节;“千脉” 指全身的脉络,代指人体的生理系统。
共伯和:西周时期的诸侯,周厉王被流放后,他代行天子之权,因德行好而得到天下人归附。
周厉之难:指周厉王因残暴被国人流放的祸乱,“难” 指灾难、祸乱。
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君主,魏文侯之孙,曾与齐、秦等国争霸。
犀首:即公孙衍,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曾在魏国为官。
惠公:即惠施,战国时期名家代表人物,曾做过魏惠王的相。
王季历:周文王之父,周武王之祖父,“季历” 是名字,“王” 是追尊的称号。
涡山之尾:涡山的山脚,“尾” 指山脚。
灓(luán)水:古水名,这里指侵蚀坟墓的水流。
棺之前和:棺材前端的横木,“和” 指棺材两头的横木。
黔首:古代对百姓的称呼。
段乔:战国时期韩国大臣,“司空” 是官职名,掌管工程营造。
封人子高:“封人” 是官职名,掌管边境城邑的事务,子高是人名。
叔向:即羊舌肸,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贤能和擅长外交著称。
羊舌虎:叔向的弟弟,因与栾盈交好而被诛杀。
栾盈: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因发动叛乱失败而被追杀。
朡(zōng):指囚禁人的笼子,这里作动词,意为被囚禁。
祈奚: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贤能和善于举荐人才著称。
范宣子:即士匄,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当时掌握晋国政权。
管、蔡:即管叔鲜和蔡叔度,都是周武王的弟弟,因反对周公摄政而被诛杀。
延伸阅读
《礼记・月令》:详细记载了不同季节的自然现象和人事活动,如 “孟春之月,东风解冻,蛰虫始振”,与本文开头 “开春始雷,则蛰虫动矣。时雨降,则草木育矣” 的自然感应思想一致,体现古人对自然规律与人事关联的认识。
《论语・为政》:“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强调德治的重要性,与本文中 “王者厚其德,积众善,而凤皇圣人皆来至矣” 的观点相通,都主张君主通过修养德行来感召天下。
《史记・魏世家》:记载了魏惠王时期的历史,包括其去世后下葬的相关背景,可帮助理解本文中 “魏惠王死,葬有日矣。天大雨雪” 的具体情境,以及当时魏国的政治氛围。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贵因》:强调 “因势利导”,即顺应事物的发展趋势行事,与本文中惠施借 “文王之义” 劝说魏太子改期下葬、封人子高借 “功大难免有过” 劝说段乔释放官吏的思路一致,都体现了 “顺势而为” 的游说智慧。
《战国策・魏策》:记载了惠施在魏国的活动及相关游说事迹,与本文中惠施劝说魏太子的故事相互补充,展现了战国时期谋士的游说技巧和政治智慧。
《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详细记载了栾盈叛乱、羊舌虎被诛、叔向被囚及祈奚救助叔向的全过程,可印证本文中 “叔向之弟羊舌虎善栾盈” 的历史背景,深入理解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斗争和人物关系。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