恃君
分类:览·恃君览 浏览量:
一曰: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扞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邪!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于群,而人备可完矣。
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此无君之患。故君臣之义,不可不明也。
自上世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利之也。故废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君道何如?利而物利章。
北滨之东,夷秽之乡,大解、陵鱼、其、鹿野、摇山、扬岛、大人之居,多无君;扬、汉之南,百越之际,敝凯诸、夫风、余靡之地,缚娄、阳禺、驩兜之国,多无君;氐、羌、呼唐、离水之西,僰人、野人、篇笮之川,舟人、送龙、突人之乡,多无君;雁门之北,鹰隼、所鸷、须窥之国,饕餮、穷奇之地,叔逆之所,儋耳之居,多无君。此四方之无君者也。其民麋鹿禽兽,少者使长,长者畏壮,有力者贤,暴傲者尊,日夜相残,无时休息,以尽其类。圣人深见此患也,故为天下长虑,莫如置天子也;为一国长虑,莫如置君也。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德衰世乱,然后天子利天下,国君利国,官长利官。此国所以递兴递废也,乱难之所以时作也。故忠臣廉士,内之则谏其君之过也,外之则死人臣之义也。
豫让欲杀赵襄子,灭须去眉,自刑以变其容,为乞人而往乞于其妻之所。其妻曰:“状貌无似吾夫者,其音何类吾夫之甚也?”又吞炭以变其音。其友谓之曰:“子之所道甚难而无功。谓子有志则然矣,谓子智则不然。以子之材而索事襄子,襄子必近子。子得近而行所欲,此甚易而功必成。”豫让笑而应之曰:“是先知报后知也,为故君贼新君矣,大乱君臣之义者无此,失吾所为为之矣。凡吾所为为此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非从易也。”
柱厉叔事莒敖公,自以为不知,而去居于海上。夏日则食菱芡,冬日则食橡栗。莒敖公有难,柱厉叔辞其友而往死之。其友曰:“子自以为不知故去,今又往死之,是知与不知无异别也。”柱厉叔曰:“不然。自以为不知故去,今死而弗往死,是果知我也。吾将死之,以丑后世人主之不知其臣者也,所以激君人者之行,而厉人主之节也。行激节厉,忠臣幸于得察。忠臣察则君道固矣。”
白话文翻译
第一点说:人的本性中,手脚爪牙不足以自我防卫,肌肤不足以抵御寒暑,筋骨不足以趋利避害,勇气不足以击退凶猛、制止强悍。但人还能裁制万物、制服禽兽、降服毒虫,寒暑燥湿都不能伤害,这不正是因为预先有准备,并且能聚集在一起吗!人群能聚集,是因为彼此互利。利益从群体中产生,君主的治国之道也就确立了。所以君主之道确立了,利益就从群体中产生,人的各种防备也就能完备了。
从前远古时代曾经没有君主,那时百姓聚集生活、成群居住,只知道母亲不知道父亲,没有亲戚、兄弟、夫妻、男女的区别,没有上下长幼的规矩,没有进退揖让的礼节,没有衣服、鞋履、宫室、积蓄的便利,没有器械、舟车、城郭、险阻的防备。这就是没有君主的祸患。所以君臣之间的道义,不能不明白。
从上古以来,天下灭亡的国家很多,但君主之道没有废弃,是因为天下人能从君主制中获利。所以废除那些不行君主之道的人,拥立那些践行君主之道的人。君主之道是什么?就是为天下谋利而使万物的利益彰显。
北滨以东,夷秽族人居住的地方,大解、陵鱼、其、鹿野、摇山、扬岛、大人这些部落,大多没有君主;扬水、汉水以南,百越人聚居的边境,敝凯诸、夫风、余靡这些地方,缚娄、阳禺、驩兜这些国家,大多没有君主;氐族、羌族、呼唐、离水以西,僰人、野人、篇笮流域,舟人、送龙、突人这些部族,大多没有君主;雁门以北,鹰隼、所鸷、须窥这些国家,饕餮、穷奇这些地方,叔逆、儋耳这些部族,大多没有君主。这是四方没有君主的地方。那里的百姓像麋鹿禽兽一样,年轻人役使老年人,老年人畏惧壮年人,力气大的被认为贤能,残暴傲慢的被尊崇,日夜互相残杀,没有停歇的时候,以至于灭族。圣人深切看到这种祸患,所以为天下作长远考虑,没有比设置天子更好的;为一个国家作长远考虑,没有比设置君主更好的。设置君主不是为了偏袒君主,设置天子不是为了偏袒天子,设置官长不是为了偏袒官长。道德衰败、世道混乱后,天子才以天下为私利,国君才以国家为私利,官长才以官职为私利。这就是国家交替兴衰、动乱灾难时常发生的原因。所以忠臣廉士,对内会劝谏君主的过错,对外会为臣子的道义牺牲生命。
豫让想杀赵襄子,剃掉胡须眉毛,自残改变容貌,装作乞丐到他妻子那里乞讨。他妻子说:“相貌没有像我丈夫的,可声音怎么这么像我丈夫呢?” 他又吞炭改变声音。他朋友对他说:“你走的路太难而且不会成功。说你有志向是对的,说你有智慧就不对了。凭你的才能去侍奉赵襄子,襄子必定亲近你。你能亲近他再做想做的事,这很容易且一定成功。” 豫让笑着回答:“这是先被知遇的人报复后知遇的人,是为旧君主杀害新君主,扰乱君臣道义的事没有比这更严重的,这就违背我做事的初衷了。我做这些事,是为了阐明君臣道义,不是为了走容易的路。”
柱厉叔侍奉莒敖公,自认为不被了解,就离开莒国住在海上。夏天吃菱角芡实,冬天吃橡子栗子。莒敖公遭遇危难,柱厉叔告别朋友去为他而死。他朋友说:“你自认为不被了解才离开,现在又去为他死,了解和不了解就没区别了。” 柱厉叔说:“不是这样。自认为不被了解才离开,现在他死了我却不去死,就真的说明他了解我(知道我不会为他死)。我将为他而死,来羞辱后代那些不了解臣子的君主,以此激励君主的行为,磨砺君主的节操。行为被激励、节操被磨砺,忠臣就有幸被了解。忠臣被了解,君主之道就稳固了。”
注释
扞(hàn):通 “捍”,抵御、保卫。
从利辟害:“从” 通 “趋”,追求;“辟” 通 “避”,躲避,指追求利益、躲避灾祸。
太古:远古时代,指人类社会早期没有君主的阶段。
夷秽、百越、氐、羌:古代对边疆少数民族的称呼,“夷秽” 在东部,“百越” 在南部,“氐、羌” 在西部。
饕餮(tāo tiè)、穷奇:古代传说中的凶兽,比喻残暴凶恶的人或部族。
豫让:春秋末期刺客,为报答智伯(旧主)之恩,多次刺杀赵襄子(智伯的仇敌)。
赵襄子:春秋末期赵国君主,与韩、魏共灭智伯。
莒敖公:春秋时期莒国君主,“敖” 是谥号。
菱芡(líng qiàn):菱角和芡实,都是水生植物的果实,可食用。
橡栗:橡树的果实,可充饥。
延伸阅读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描述了从 “无君” 的大同社会到 “有君” 的小康社会的演变,与本文 “太古无君” 到 “置君立道” 的论述相呼应,展现早期社会秩序的发展逻辑。
《荀子・王制》:“人能群,彼不能群也…… 君者,善群也”,荀子认为人能结成群体是区别于动物的关键,君主的作用是 “善群”(合理组织群体),与本文 “群聚生利、君道立” 的观点一致,深入阐述君主与群体的关系。
《史记・刺客列传》:详细记载豫让 “漆身吞炭” 刺杀赵襄子的事迹,可补充本文中豫让故事的细节,体会其 “明君臣之义” 的精神内核。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恃君览》:本文节选自《恃君览》的第一篇,该览其余篇章围绕 “君主存在的必要性” 展开,如《长利》《知分》等,可系统理解 “恃君” 思想体系。
《墨子・尚同》:主张 “尚同一义”,认为天下混乱源于 “无正长”,需设立君主统一思想,与本文 “无君则乱,置君以治” 的观点相通,体现墨家对君主职能的认知。
《韩非子・五蠹》:“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 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韩非描述了人类早期从 “无君” 到 “有圣人(君主雏形)” 的过程,与本文对 “太古无君” 的描述互补,展现法家对君主起源的看法。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