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利
分类:览·恃君览 浏览量:
二曰:天下之士也者,虑天下之长利,而固处之以身者也。利虽倍于今,而不便于后,弗为也;安虽长久,而以私其子孙,弗行也。自此观之,陈无宇之可丑亦重矣,其与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也,形虽同,取舍之殊,岂不远哉?
尧治天下,伯成子高立为诸侯。尧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辞诸侯而耕。禹往见之,则耕在野。禹趋就下风而问曰:“尧理天下,吾子立为诸侯。今至于我而辞之,故何也?”伯成子高曰:“当尧之时,未赏而民劝,未罚而民畏。民不知怨,不知说,愉愉其如赤子。今赏罚甚数,而民争利且不服,德自此衰,利自此作,后世之乱自此始。夫子盍行乎?无虑吾农事!”协而耰,遂不顾。夫为诸侯,名显荣,实佚乐,继嗣皆得其泽,伯成子高不待问而知之,然而辞为诸侯者,以禁后世之乱也。
辛宽见鲁缪公曰:“臣而今而后,知吾先君周公之不若太公望封之知也。昔者太公望封于营丘之渚,海阻山高,险固之地也。是故地日广,子孙弥隆。吾先君周公封于鲁,无山林溪谷之险,诸侯四面以达。是故地日削,子孙弥杀。”辛宽出,南宫括入见。公曰:“今者宽也非周公,其辞若是也。”南宫括对曰:“宽少者,弗识也。君独不闻成王之定成周之说乎?其辞曰:‘惟余一人,营居于成周。惟余一人,有善易得而见也,有不善易得而诛也。’故曰善者得之,不善者失之,古之道也。夫贤者岂欲其子孙之阻山林之险以长为无道哉?小人哉宽也!”今使燕爵为鸿鹄凤皇虑,则必不得矣。其所求者,瓦之间隙,屋之翳蔚也,与一举则有千里之志,德不盛、义不大则不至其郊。愚庳之民,其为贤者虑,亦犹此也。固妄诽訾,岂不悲哉?
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太息叹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达乎分,仁爱之心识也,故能以必死见其义。
白话文翻译
第二点说:天下的贤士,是考虑天下长远利益,并且亲身践行的人。即使眼前利益能翻倍,但对后代不利,也不会去做;即使能长久安稳,却只是为子孙谋取私利,也不会去推行。由此来看,陈无宇的可鄙之处实在太严重了,他和伯成子高、周公旦、戎夷相比,虽然形体相同,但取舍的标准相差太远了!
尧治理天下时,伯成子高被立为诸侯。尧把天下传给舜,舜又传给禹,伯成子高就辞去诸侯之位去种地。禹去见他,他正在田野里耕作。禹快步走到下风向问道:“尧治理天下时,您被立为诸侯。如今到了我这里,您却辞去诸侯之位,是什么原因呢?” 伯成子高说:“尧在位时,没有奖赏,百姓却能勤勉;没有惩罚,百姓却能敬畏。百姓不知道怨恨,不知道喜悦,快乐得像刚出生的婴儿。如今奖赏惩罚频繁施行,百姓却争着逐利且不服从,道德从此衰败,私利从此兴起,后代的动乱从此开始。您还是走吧,不要耽误我种地!” 说完就和谐地耙着地,再也没看禹一眼。做诸侯,名声显赫荣耀,实际安逸快乐,子孙后代都能得到恩泽,伯成子高不用问也知道这些,但他辞去诸侯之位,是为了制止后代的动乱啊。
辛宽拜见鲁缪公说:“我从今以后,才知道我们先君周公不如太公望会选择封地。从前太公望被封在营丘的水边,那里有大海阻隔、高山环绕,是地势险要坚固的地方。所以他的领地日益扩大,子孙越来越兴旺。我们先君周公被封在鲁国,没有山林溪谷的险阻,诸侯从四面都能到达。所以领地日益削减,子孙越来越衰落。” 辛宽出去后,南宫括进来拜见。鲁缪公说:“刚才辛宽非议周公,他的话是这样的。” 南宫括回答说:“辛宽是个年轻人,不懂事啊。您难道没听过周成王确定建都成周的说法吗?成王说:‘我一人住在成周。我有优点,容易被人看见;有缺点,容易被人指责。’所以说,行善的人能得到天下,不行善的人会失去天下,这是古代的道理。贤能的人难道希望自己的子孙凭借山林的险阻长久地做无道之事吗?辛宽真是个小人啊!” 如果让燕子为鸿鹄、凤凰谋划,肯定不会合适。燕子所追求的,是瓦片间的缝隙、房屋下的隐蔽之处,而鸿鹄、凤凰一飞就有千里之志,品德不昌盛、道义不宏大的人,根本到不了它们的栖息地。愚昧浅薄的人,为贤能的人谋划,也像这样。本来是胡乱诽谤,难道不可悲吗?
戎夷离开齐国到鲁国去,天气极冷,却在城门关闭后才到,和一个弟子住在城外。寒冷越来越厉害,戎夷对弟子说:“你给我衣服,我能活;我给你衣服,你能活。我是国家的贤士,为天下人舍不得死;你是不成器的人,不值得爱惜。你把你的衣服给我吧。” 弟子说:“我是不成器的人,又怎么能给国家贤士衣服呢?” 戎夷长叹一声说:“唉!道义大概是行不通了!” 解开自己的衣服给了弟子,半夜就冻死了。弟子最终活了下来。要说戎夷能必定安定天下,那是没人知道的。但他想有利于别人的心意,真是到了极点。他通晓本分,仁爱之心明确,所以能以必死的行为彰显道义。
注释
陈无宇:春秋时期齐国大夫,陈氏家族的代表人物,通过积累私利扩大势力,后代最终篡夺齐国政权,被本文视为 “谋私利” 的反面典型。
伯成子高:传说中尧、舜、禹时期的诸侯,因不满禹时的治理方式而辞官归隐,代表 “重长远、弃私利” 的贤士。
耰(yōu):古代农具,用于碎土、平整土地,这里指用耰耕作。
鲁缪公:春秋时期鲁国君主,“缪” 是谥号。
太公望:即姜子牙,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齐国(营丘),是齐国的开国君主。
成周:西周都城之一,在今河南洛阳,周成王时建成,因地处天下中心,便于诸侯监督君主的善恶。
燕爵:“爵” 通 “雀”,即燕子和麻雀,比喻眼界狭小的人。
鸿鹄凤皇:“凤皇” 即凤凰,鸿鹄、凤凰都是传说中高飞远翔的大鸟,比喻志向远大的贤士。
戎夷:战国时期的贤士,以坚守道义、舍己为人著称。
后门:指城门关闭后到达,“后” 在这里作动词,意为 “在…… 之后”。
延伸阅读
《孟子・万章上》:记载了尧、舜、禹禅让的传说,与本文中伯成子高对尧、禹时期治理的对比相呼应,可了解儒家对上古 “公天下” 的推崇,以及对 “德治” 与 “刑治” 的看法。
《韩非子・五蠹》:“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韩非以历史进化观批判复古思想,与本文中伯成子高 “辞诸侯以禁后世之乱” 的复古倾向形成对比,展现不同学派对 “古今治理” 的分歧。
《史记・齐太公世家》《史记・鲁周公世家》:分别记载了太公望(姜子牙)封于齐、周公封于鲁的历史,以及两国后来的发展差异,可印证本文中辛宽与南宫括的争论,理解 “地理险阻” 与 “君主德行” 对国家兴衰的影响。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长利》:与本文同属《恃君览》,主题为 “君子谋长远之利,不贪眼前之私”,通过多个典故阐述 “利后世则自身安” 的道理,与本文中伯成子高、戎夷的事迹相互补充。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区分 “义” 与 “利”,与本文中 “贤士重义、小人重利” 的观点一致,体现儒家对道义的重视。
《列子・说符》:记载了多个关于 “舍生取义” 的故事,与戎夷 “解衣与弟子而死” 的事迹类似,可体会古代贤士对 “义” 的坚守方式。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