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分
分类:览·恃君览 浏览量:
三曰:达士者,达乎死生之分。达乎死生之分,则利害存亡弗能惑矣。故晏子与崔杼盟而不变其义。延陵季子,吴人愿以为王而不肯。孙叔敖三为令尹而不喜,三去令尹而不忧。皆有所达也。有所达则物弗能惑。
荆有次非者,得宝剑于干遂。还反涉江,至于中流,有两蛟夹绕其船。次非谓舟人曰:“子尝见两蛟绕船能两活者乎?”船人曰:“未之见也。”次非攘臂袪衣,拔宝剑曰:“此江中之腐肉朽骨也!弃剑以全己,余奚爱焉!”于是赴江刺蛟,杀之而复上船。舟中之人皆得活。荆王闻之,仕之执圭。孔子闻之曰:“夫善哉!不以腐肉朽骨而弃剑者,其次非之谓乎!”
禹南省,方济乎江,黄龙负舟。舟中之人五色无主。禹仰视天而叹曰:“吾受命于天,竭力以养人。生,性也;死,命也。余何忧于龙焉?”龙俯耳低尾而逝。则禹达乎死生之分、利害之经也。
凡人物者,阴阳之化也。阴阳者,造乎天而成者也。天固有衰嗛废伏,有盛盈蚠息;人亦有困穷屈匮,有充实达遂。此皆天之容、物理也,而不得不然之数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晏子与崔杼盟。其辞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孙氏者,受其不祥!”晏子俯而饮血,仰而呼天曰:“不与公孙氏而与崔氏者,受此不祥!”崔杼不说,直兵造胸,句兵钩颈,谓晏子曰:“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则今是已!”晏子曰:“崔子,子独不为夫《诗》乎!《诗》曰:‘莫莫葛藟,延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婴且可以回而求福乎?子惟之矣!”崔杼曰:“此贤者,不可杀也。”罢兵而去。晏子援绥而乘,其仆将驰,晏子抚其仆之手曰:“安之!毋失节!疾不必生,徐不必死。鹿生于山,而命悬于厨。今婴之命有所悬矣。”晏子可谓知命矣。命也者,不知所以然而然者也。人事智巧以举错者,不得与焉。故命也者,就之未得,去之未失。国士知其若此也,故以义为之决而安处之。
白圭问于邹公子夏后启曰:“践绳之节,四上之志,三晋之事,此天下之豪英。以处于晋,而迭闻晋事,未尝闻践绳之节、四上之志。愿得而闻之。”夏后启曰:“鄙人也,焉足以问?”白圭曰:“愿公子之毋让也!”夏后启曰:“以为可为,故为之,为之,天下弗能禁矣;以为不可为,故释之,释之,天下弗能使矣。”白圭曰:“利弗能使乎?威弗能禁乎?”夏后启曰:“生不足以使之,则利曷足以使之矣?死不足以禁之,则害曷足以禁之矣?”白圭无以应。夏后启辞而出。
凡使贤不肖异:使不肖以赏罚,使贤以义。故贤主之使其下也必义,审赏罚,然后贤不肖尽为用矣。
白话文翻译
第三点说:通达事理的人,明白生死的本分。明白生死的本分,利害存亡就不能迷惑他们了。所以晏子和崔杼结盟时不改变自己的道义,延陵季子,吴国人希望他做王,他却不肯,孙叔敖三次做令尹不欢喜,三次离开令尹不忧愁。他们都有通达的地方。有所通达,事物就不能迷惑他们。
楚国有个叫次非的人,在干遂得到一把宝剑。回来的时候渡江,到了江中间,有两条蛟龙缠绕着他的船。次非对船夫说:“你曾经见过两条蛟龙缠绕船而两个人都能活下来的吗?” 船夫说:“没见过。” 次非捋起袖子,撩起衣服,拔出宝剑说:“这不过是江中的腐肉朽骨罢了!丢掉宝剑来保全自己,我还有什么可吝惜的呢!” 于是跳进江里刺杀蛟龙,杀死蛟龙后回到船上。船上的人都得以活命。楚王听说了这件事,封他为执圭的官。孔子听说后说:“好啊!不因为腐肉朽骨而丢掉宝剑的人,说的就是次非吧!”
禹到南方巡视,正要渡江,一条黄龙驮着船。船上的人吓得惊慌失色。禹抬头望着天感叹说:“我从上天接受使命,尽力养育百姓。生,是天性;死,是命运。我对龙有什么可担忧的呢?” 黄龙低下头,垂下尾巴,游开了。这说明禹明白生死的本分、利害的常理。
大凡人和万物,都是阴阳变化的产物。阴阳,是由天创造而形成的。天本来就有衰败、亏缺、废止、隐伏,有兴盛、充盈、繁茂、生长;人也有困窘、贫穷、屈折、匮乏,有充实、满盈、显达、成功。这些都是天的形态、事物的常理,是不得不这样的必然规律。古代的圣人不因为感情私欲伤害精神,安然地对待罢了。
晏子和崔杼结盟。崔杼的誓词说:“不依附崔氏而依附公孙氏的人,遭受灾祸!” 晏子低下头喝了血,抬头呼天说:“不依附公孙氏而依附崔氏的人,遭受这种灾祸!” 崔杼不高兴,用直剑抵着他的胸膛,用曲剑钩住他的脖子,对晏子说:“你改变你的话,那么齐国我和你共同享有;你不改变你的话,那么现在就结束你的性命!” 晏子说:“崔子,你难道没读过《诗经》吗!《诗经》说:‘茂密的葛藤,蔓延到树枝上。和乐平易的君子,求福不违背正道。’我晏婴难道可以违背正道来求福吗?你好好想想吧!” 崔杼说:“这是贤能的人,不能杀。” 于是收兵离开了。晏子拉着车上的绳索上车,他的车夫要赶车快跑,晏子按住车夫的手说:“安稳点!不要失去常态!快不一定能活,慢不一定会死。鹿生在山里,而命运却掌握在厨房里。现在我的性命也有人掌握着啊。” 晏子可以说是知道命运了。命运,是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竟然这样的东西。靠人的智慧巧诈来行动,是不能干预的。所以命运这东西,去追求未必能得到,丢弃未必会失去。国士知道是这样,所以用道义来决断,安然地对待它。
白圭问邹公子夏后启说:“坚守准则的节操,四次登上相位的志向,三晋的大事,这些是天下的豪杰英雄所关心的。我住在晋国,多次听到晋国的事,却从没听过坚守准则的节操、四次登上相位的志向。希望能听你说说。” 夏后启说:“我是个鄙陋的人,怎么值得你问呢?” 白圭说:“希望公子不要推辞!” 夏后启说:“认为可以做,所以就去做,做了,天下人也不能禁止;认为不可以做,所以就放弃,放弃了,天下人也不能驱使他去做。” 白圭说:“利益不能驱使他吗?威势不能禁止他吗?” 夏后启说:“连生存都不足以驱使他,那么利益又怎么能驱使他呢?连死亡都不足以禁止他,那么祸害又怎么能禁止他呢?” 白圭没有话来回答。夏后启告辞出去了。
大凡驱使贤人和不肖的人方法不同:驱使不肖的人用赏罚,驱使贤人用道义。所以贤明的君主驱使他的臣下一定用道义,审慎地施行赏罚,这样贤人和不肖的人就都能为他所用了。
注释
达士:通达事理的人。
崔杼:春秋时齐国大夫,曾弑齐庄公,把持朝政。
延陵季子:即季札,春秋时吴王寿梦之子,多次推辞王位,以贤明著称。
孙叔敖:春秋时楚国令尹,曾三次被任命为令尹,三次被罢免,始终泰然处之。
干遂:地名,在今江苏吴县西北。
蛟:古代传说中能发洪水的龙类动物。
执圭:古代诸侯国爵位名,为卿大夫中最高的爵位,因受封者执圭而得名。
省(xǐng):巡视。
嗛(qiàn):通 “歉”,不足、亏缺。
蚠(fén)息:繁盛生长。“蚠”,通 “坟”,大。
俞然:安然、平静的样子。
公孙氏:指齐国君主的宗族,这里代指齐国公室。
直兵:指剑、矛等直柄兵器。
句兵:指戈、戟等有钩的兵器。“句” 通 “钩”。
葛藟(lěi):一种藤本植物。
凯弟:和乐平易。“弟” 通 “悌”。
绥(suí):车上的绳索,登车时拉手用。
践绳之节:坚守准则的节操。“绳”,准则。
四上之志:指四次登上相位的志向。
三晋:指春秋末晋国分裂而成的韩、赵、魏三国。
延伸阅读
《论语・先进》:“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本文中达士 “达乎死生之分” 有相通之处,都强调对现实生命和道义的重视,不过孔子更侧重 “生” 的层面,本文则更强调对生死规律的坦然接受。
《庄子・大宗师》:“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庄子认为生死如同昼夜交替,是自然规律,与本文中 “生,性也;死,命也”“古圣人不以感私伤神,俞然而以待耳” 的思想高度契合,都主张顺应生死之理,不被生死所困扰。
《史记・齐太公世家》:详细记载了崔杼弑齐庄公以及晏子与崔杼结盟的历史背景,可帮助读者更深入了解晏子在当时复杂政治环境下坚守道义的勇气和智慧,与本文中晏子的事迹相互印证。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知分》:与本文主题相近,都探讨了对生死、利害、命运的通达理解,文中也记载了次非杀蛟、禹遇黄龙等故事,可与本文对照阅读,更全面地理解 “知分” 的内涵。
《晏子春秋》:专门记载晏子言行的著作,其中对晏子与崔杼的交锋有更详细的描述,展现了晏子的忠诚、智慧和坚守原则的品格,能补充本文中相关内容的细节。
《韩非子・难一》:对晏子在崔杼面前的表现有不同的评价,体现了法家与本文所代表的思想在看待 “坚守道义” 问题上的差异,可通过对比,理解不同学派的价值取向。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