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土
分类:论·士容论 浏览量:
五曰:凡耕之道,必始于垆,为其寡泽而后枯。必厚其靹,为其唯厚而及。[插图]者[插图]之,坚者耕之,泽其靹而后之。上田则被其处,下田则尽其污。无与三盗任地。夫四序参发,大甽小亩,为青鱼胠,苗若直猎,地窃之也。既种而无行,耕而不长,则苗相窃也。弗除则芜,除之则虚,则草窃之也。故去此三盗者,而后粟可多也。
所谓今之耕也营而无获者,其蚤者先时,晚者不及时,寒暑不节,稼乃多菑。实其为亩也,高而危则泽夺,陂则埒,见风则[插图],高培则拔,寒则雕,热则脩,一时而五六死,故不能为来。不俱生而俱死,虚稼先死,众盗乃窃。望之似有余,就之则虚。农夫知其田之易也,不知其稼之疏而不适也;知其田之除也,不知其稼居地之虚也。不除则芜,除之则虚,此事之伤也。
故亩欲广以平,甽欲小以深,下得阴,上得阳,然后咸生。稼欲生于尘而殖于坚者。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于其施土,无使不足,亦无使有余。熟有耰也,必务其培。其耰也稹,稹者其生也必先。其施土也均,均者其生也必坚。是以亩广以平则不丧本。茎生于地者,五分之以地。茎生有行,故速长;弱不相害,故速大。衡行必得,纵行必术。正其行,通其风,夬必中央,帅为泠风。苗,其弱也欲孤,其长也欲相与居,其熟也欲相扶。是故三以为族,乃多粟。
凡禾之患,不俱生而俱死。是以先生者美米,后生者为秕。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树肥无使扶疏,树墝不欲专生而族居。肥而扶疏则多秕,墝而专居则多死。不知稼者,其耨也,去其兄而养其弟,不收其粟而收其秕。上下不安,则禾多死。厚土则孽不达,薄土则蕃轓而不发。
垆埴冥色,刚土柔种,免耕杀匿,使农事得。
白话文翻译
第五点说:耕种的原则是,必须从垆土开始耕作,因为这种土壤水分少,不及时耕种就会干裂。必须加厚柔软的土壤,因为只有土壤深厚,肥力才能渗透到下层。土壤板结的要打碎,坚硬的要耕松,让柔软的土壤保持湿润后再耕作。高田要平整其表面,低田要排尽积水。不要让 “三盗”(地窃、苗窃、草窃)侵占土地。四季依次更替,耕作时如果把大沟和小垄弄得像青鱼的胁部(高低不平),禾苗长得像兽蹄踩过一样杂乱,这是土地在 “偷窃” 收成。播种后没有行列,耕种后禾苗不长,是禾苗相互 “偷窃” 养分。杂草不除就会荒芜,除掉杂草又会使土地空虚,这是杂草在 “偷窃” 收成。所以除去这 “三盗”,才能多收粮食。
如今耕种费力却没有收获,原因是:耕种早的赶在时令之前,晚的赶不上时令,寒暑不合时节,庄稼就会多灾多难。做垄如果又高又陡,水分就会流失;如果倾斜,就会像堤坝一样积水;遇到风就会倒伏,培土过高就会被连根拔起;天冷就会凋零,天热就会枯萎,一时之间有五六种死法,所以无法为来年留种。庄稼不是同时生长却同时死亡,柔弱的禾苗先死,各种 “盗贼” 就会趁机侵占。看上去好像长势不错,走近一看却很稀疏。农夫只知道自己的田地已经整治,却不知道禾苗稀疏不整齐;只知道田地已经除草,却不知道禾苗扎根的土地已经空虚。不除草就会荒芜,除草又会使土地空虚,这是农事的损害。
所以垄要宽而平,沟要小而深,这样下层能得到水分,上层能得到阳光,庄稼才能茁壮成长。庄稼要在疏松的土中发芽,在坚实的土中扎根生长。慎重播种,不要太密,也不要太疏。施肥时,不要不足,也不要过多。认真耙地,一定要注意培土。耙得细密,禾苗必定先发芽;施肥均匀,禾苗生长必定坚韧。因此,垄宽而平,禾苗的根系就不会受损。禾苗扎根在土地里,根系要占土地深度的五分之一。禾苗生长有行列,所以长得快;幼苗互不伤害,所以长得壮。横行要端正,纵行要通畅。行列整齐,通风良好,风必定从中间穿过,带来清凉的风。禾苗幼时要稀疏独处,长大后要相互依靠,成熟时要相互扶持。所以三株禾苗聚成一丛,就能多结果实。
庄稼的通病是,不是同时生长却同时死亡。所以先长出的结优质米,后长出的结瘪谷。因此除草时,要保留长得壮的(兄),除去长得弱的(弟)。肥沃的土地种植作物,不要让枝叶过于繁茂;贫瘠的土地种植作物,不要让它们单独生长而要聚成丛。肥沃土地上作物枝叶过盛,瘪谷就多;贫瘠土地上作物单独生长,就会多死亡。不懂耕种的人,除草时除去壮苗留下弱苗,结果收不到粮食只收到瘪谷。上下生长环境不安定,庄稼就多死亡。培土过厚,幼芽无法破土;培土过薄,幼苗就会匍匐而不挺拔。
垆土和粘土颜色深暗,要在坚硬的土地上播种适应性强的作物,免除不必要的耕作以消灭害虫,使农事顺利进行。
注释
垆(lú):一种坚硬、贫瘠、水分少的土壤。
寡泽:水分少,“泽” 指水分。
靹(ruǎn):柔软的土壤(通 “软”)。
及:渗透、达到(指肥力渗透到下层)。
[插图] 者 [插图] 之:土壤板结的要打碎(原文缺失,据上下文推测为 “板者碎之”)。
被其处:平整其表面,“被” 指覆盖、平整。
尽其污:排尽积水,“污” 指积水。
三盗:指地窃、苗窃、草窃(三种损害庄稼的因素)。
四序参发:四季依次更替,“四序” 指四季,“参发” 指交替发生。
青鱼胠(qū):青鱼的胁部(比喻垄沟高低不平)。
直猎:像兽蹄踩过一样杂乱(“猎” 指兽蹄)。
菑(zāi):灾害(通 “灾”)。
高而危:又高又陡(指垄)。
泽夺:水分流失,“夺” 指失去。
陂(pō)则埒(liè):倾斜就会像堤坝一样积水,“陂” 指倾斜,“埒” 指堤坝。
[插图]:倒伏(原文缺失,据上下文推测为 “偃”)。
雕:凋零(通 “凋”)。
脩:干枯(通 “修”,这里指枯萎)。
易:整治、治理。
不适:不整齐、不适应。
殖于坚者:在坚实的土壤中扎根生长,“殖” 指扎根。
耰(yōu):农具名,用于碎土、平整土地。
稹(zhěn):细密(指耙地细密)。
衡行必得:横行必须端正,“衡” 通 “横”。
纵行必术:纵行必须通畅,“术” 指道路、通道。
夬(guài)必中央:风必定从中间穿过,“夬” 指分开、通畅。
族:丛、群(指禾苗聚生)。
长其兄而去其弟:保留壮苗(兄),除去弱苗(弟)(比喻大小苗的取舍)。
树肥:在肥沃土地上种植。
扶疏:枝叶繁茂(过盛则消耗养分)。
树墝(qiāo):在贫瘠土地上种植,“墝” 指贫瘠的土地。
专生:单独生长(不聚生则难以存活)。
孽(niè)不达:幼芽无法破土,“孽” 指幼芽。
蕃轓(fān):匍匐(指幼苗生长不挺拔)。
垆埴(zhí):垆土和粘土(均为坚硬或贫瘠的土壤)。
冥色:颜色深暗(指土壤质地差)。
刚土柔种:在坚硬的土地上播种适应性强的作物。
免耕杀匿:免除不必要的耕作以消灭害虫,“匿” 指隐藏的害虫。
延伸阅读
《氾胜之书・耕田》:“春冻解,地气始通,土一和解。夏至,天气始暑,阴气始盛,土复解。夏至后九十日,昼夜分,天地气和。以此时耕田,一而当五,名曰膏泽,皆得时功。” 强调耕作需顺应时令,与本文中 “蚤者先时,晚者不及时” 的教训一致,说明 “得时” 对耕作的重要性。
《齐民要术・种谷》:“凡谷,田绿豆、小豆底为上,麻、黍、胡麻次之,芜菁、大豆为下。” 论述轮作与土壤肥力的关系,与本文中 “厚其靹,为其唯厚而及” 的土壤改良思想相呼应,体现古代对土壤养护的重视。
《礼记・月令》:“季夏之月…… 是月也,土润溽暑,大雨时行,烧薙行水,利以杀草,如以热汤。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 记载夏季除草施肥的方法,与本文中 “弗除则芜,除之则虚” 的草害治理相印证,说明除草需兼顾土壤保护。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辩土》:前文已提及,详细论述垄亩规格、播种密度等技术,与本文中 “亩欲广以平,甽欲小以深”“慎其种,勿使数,亦无使疏” 的内容紧密衔接,共同构成古代精耕细作的理论体系。
《管子・地员》:将土壤分为上、中、下三等,论述不同土壤适宜种植的作物,与本文中 “刚土柔种” 的思想一致,说明古代农业注重 “因地制宜”。
《诗经・小雅・大田》:“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 描写耕种前的准备及作物生长状况,与本文中 “凡耕之道,必始于垆” 的耕作流程相互印证,展现古代农业生产的实践场景。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