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地
分类:论·士容论 浏览量:
四曰:后稷曰:子能以窐为突乎?子能藏其恶而揖之以阴乎?子能使吾土靖而甽浴土乎?子能使保湿安地而处乎?子能使雚夷毋淫乎?子能使子之野尽为泠风乎?子能使藁数节而茎坚乎?子能使穗大而坚均乎?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强乎?
为之若何?
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劳,劳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缓,缓者欲急;湿者欲燥,燥者欲湿。上田弃亩,下田弃甽。五耕五耨,必审以尽。其深殖之度,阴土必得。大草不生,又无螟蜮。今兹美禾,来兹美麦。
是以六尺之耜,所以成亩也;其博八寸,所以成甽也;耨柄尺,此其度也;其博六寸,所以间稼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泽,使苗坚而地隙;人耨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缓。
草諯大月。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于是始耕。孟夏之昔,杀三叶而获大麦。日至,苦菜死而资生,而树麻与菽。此告民地宝尽死。凡草生藏,日中出,狶首生而麦无叶,而从事于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获死。
天下时,地生财,不与民谋。有年瘗土,无年瘗土。无失民时,无使之治下。知贫富利器,皆时至而作,渴时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尽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
不知事者,时未至而逆之,时既往而慕之,当时而薄之,使其民而[插图]之。民既[插图],乃以良时慕,此从事之下也。操事则苦。不知高下,民乃逾处。种稑禾不为稑,种重禾不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
白话文翻译
第四点说:后稷说:你能把洼地改造成高地吗?你能把土地的不良因素隐藏起来,用湿润的环境滋养它吗?你能让土地平整,让田间水沟滋润土壤吗?你能让土壤保持湿润、顺应地势而安居吗?你能让杂草不肆意生长吗?你能让田野里都有清凉的风吗?你能让禾苗秸秆多节而茎秆坚韧吗?你能让谷穗硕大而坚实均匀吗?你能让谷粒圆润而糠皮微薄吗?你能让米粒饱满而吃起来有韧性吗?
要做到这些该怎么办呢?
耕种的基本原则是:坚硬的土地要使它柔软,柔软的土地要使它坚硬;休闲过的土地要耕种,耕种过的土地要休闲;贫瘠的土地要使它肥沃,肥沃的土地要使它不过于肥沃;土壤板结的要使它疏松,土壤疏松的要使它紧实;潮湿的土地要使它干燥,干燥的土地要使它湿润。高田要把庄稼种在垄沟(放弃垄台),低田要把庄稼种在垄台(放弃垄沟)。要深耕细作,五次耕作五次除草,一定要仔细彻底。耕种的深度,必须达到地下湿润的土壤。这样大草不会生长,又没有螟虫、蜮虫等害虫。今年长出好禾苗,明年长出好麦子。
因此,六尺长的耜,是用来做垄的;它的宽度八寸,是用来开沟的;除草工具的柄长一尺,这是标准;它的宽度六寸,是用来间隔禾苗的。土地可以使它肥沃,也可以使它贫瘠:给土地施肥一定要在湿润时,使禾苗坚韧而土地疏松;除草一定要在干旱时,使土地肥沃而土壤松软。
杂草在大月(农历三十天的月份)生长旺盛。冬至后五十七天,菖蒲开始生长。菖蒲是百草中最先生长的,这时开始耕种。初夏的末尾,除掉三叶(一种杂草)后收割大麦。夏至时,苦菜枯死而地黄生长,这时种植麻和豆类。这是告诉百姓,土地里的养分已从旧作物转移到新作物。凡是草类,在藏伏期(秋冬)生长,在中午(夏季)茂盛;狶首(一种植物)生长时,麦子就不长叶子了,这时要从事储存粮食的工作。这是告诉百姓农事已到尽头。根据四季中植物的生长情况种植生长的作物,根据植物的枯萎情况收获成熟的作物。
天下的时令,土地生长财富,不会和百姓商量。丰收年要祭祀土地,歉收年也要祭祀土地。不要耽误百姓的农时,不要让他们做不符合时令的事。知道使贫富变化的有效方法,都是按时令耕作,到时间就停止。这样,老弱的力量都能被调动起来,花费一半的时间,就能使功效加倍。
不懂农事的人,时令未到就违背它,时令已过就怀念它,正当农时却轻视它,役使百姓而使他们疲惫。百姓已经疲惫,才在好时节怀念农时,这是最糟糕的耕作方式。从事耕作就会辛苦。不知道土地高低的特性,百姓就会违背农时。种早稻却得不到早稻的收成,种晚稻却得不到晚稻的收成,因此粮食减少而白费功夫。
注释
窐(wā)为突:把洼地改造成高地,“窐” 指洼地,“突” 指高地。
藏其恶而揖之以阴:隐藏土地的不良因素,用湿润环境滋养它,“揖” 指滋养,“阴” 指湿润。
靖而甽(quǎn)浴土:土地平整,水沟滋润土壤,“靖” 指平整,“甽” 指田间水沟。
保湿安地而处:保持湿润,顺应地势安居(指作物适应土壤)。
雚(guàn)夷毋淫:杂草不肆意生长,“雚夷” 指杂草,“淫” 指过度生长。
泠(líng)风:清凉的风(利于作物生长)。
藁(gǎo)数节而茎坚:禾苗秸秆多节而坚韧,“藁” 指禾苗秸秆。
粟圜(yuán)而薄糠:谷粒圆润而糠皮薄,“圜” 指圆润。
米多沃:米粒饱满,“沃” 指饱满有光泽。
耕之大方:耕种的基本原则,“大方” 指根本方法。
力者欲柔:坚硬的土地要使它柔软,“力” 指土地坚硬。
息者欲劳:休闲过的土地要耕种,“息” 指土地休闲。
棘者欲肥:贫瘠的土地要使它肥沃,“棘” 指土地贫瘠。
上田弃亩:高田把庄稼种在垄沟(放弃垄台,利于保墒),“亩” 指垄台。
下田弃甽:低田把庄稼种在垄台(放弃垄沟,利于排水)。
五耕五耨(nòu):多次耕种和除草,“耨” 指除草。
深殖之度:耕种的深度,“殖” 指种植。
阴土必得:必须耕到地下湿润的土壤。
螟蜮(míng yù):两种害虫(螟吃禾心,蜮吃禾叶)。
耜(sì):古代农具,用于翻土。
博八寸:宽度八寸(指耜的规格)。
间稼:间隔禾苗(指除草时留出空隙)。
草諯(zhuān)大月:杂草在大月生长旺盛,“諯” 指生长旺盛。
菖(chāng):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
孟夏之昔:初夏的末尾,“昔” 指末尾。
杀三叶:除掉三叶(一种杂草,此时大麦成熟)。
日至:夏至。
资生:地黄生长,“资” 指地黄(一种药用植物)。
菽(shū):豆类。
狶(xī)首:一种植物,夏季生长,此时麦子成熟。
究:尽、结束(指农事到尽头)。
五时:指四季(加上仲夏,合称五时)。
有年瘗(yì)土:丰收年祭祀土地,“有年” 指丰年,“瘗土” 指祭祀土地(埋祭品于土中)。
无年:歉收年。
利器:有效的方法。
渴时:到时间,“渴” 通 “竭”,尽。
逆之:违背时令。
慕之:怀念时令。
薄之:轻视时令。
[插图] 之:使百姓疲惫(原文缺失,据上下文推测为 “疲”)。
稑(lù)禾:早稻。
重(chóng)禾:晚稻(“重” 指晚种)。
延伸阅读
《氾胜之书》:西汉农书,记载 “区田法”“溲种法” 等耕作技术,强调 “深耕细锄,厚加粪壤”,与本文中 “五耕五耨,必审以尽” 的精耕细作思想一致,可了解古代农业技术的传承。
《礼记・月令》:“孟春之月…… 王命布农事,命田舍东郊,皆修封疆,审端径术。善相丘陵阪险原隰,土地所宜,五谷所殖,以教道民,必躬亲之。” 详细记载各月农事安排,与本文中 “五时见生而树生,见死而获死” 的顺时耕作原则相呼应,体现古代对农时的严格遵循。
《管子・地员》:“凡草土之道,各有谷造。或高或下,各有草物。” 论述土壤与植物的关系,与本文中 “力者欲柔,柔者欲力…… 湿者欲燥,燥者欲湿” 的土壤改良思想一致,说明古代对土壤特性的深入认识。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辩土》: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进一步论述耕作、播种、田间管理的技术,如 “茎生有行,故速长;弱不相害,故速大”,与本文中 “耨柄尺…… 所以间稼也” 的间苗技术一致,可系统了解古代耕作技术细节。
《齐民要术・耕田》:“凡耕高下田,不问春秋,必须燥湿得所为佳。若水旱不调,宁燥不湿。” 强调耕地需顺应干湿条件,与本文中 “湿者欲燥,燥者欲湿” 的原则相同,展现后世农书对先秦农论的继承。
《诗经・七月》:“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描写周代农民按季节耕作的场景,与本文中 “冬至后五旬七日,菖始生。于是始耕” 的时令安排相互印证,体现古代农业与诗歌的结合。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