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度
分类:论·似顺论 浏览量:
三曰:贤主有度而听,故不过。有度而以听,则不可欺矣,不可惶矣,不可恐矣,不可喜矣。以凡人之知,不昏乎其所已知,而昏乎其所未知,则人之易欺矣,可惶矣,可恐矣,可喜矣,知之不审也。
客有问季子曰:“奚以知舜之能也?”季子曰:“尧固已治天下矣,舜言治天下而合己之符,是以知其能也。”“若虽知之,奚道知其不为私?”季子曰:“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当无私矣。”夏不衣裘,非爱裘也,暖有余也。冬不用[插图],非爱[插图]也,清有余也。圣人之不为私也,非爱费也,节乎己也。节己,虽贪污之心犹若止,又况乎圣人?
许由非强也,有所乎通也。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皆以仁义之术教导于天下,然而无所行。教者术犹不能行,又况乎所教?是何也?仁义之术外也。夫以外胜内,匹夫徒步不能行,又况乎人主?唯通乎性命之情,而仁义之术自行矣。
先王不能尽知,执一而万物治。使人不能执一者,物感之也。故曰:通意之悖,解心之缪,去德之累,通道之塞。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悖意者也。容动色理气意,六者缪心者也。恶欲喜怒哀乐,六者累德者也。智能去就取舍,六者塞道者也。此四六者不荡乎胸中则正。正则静,静则清明,清明则虚,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白话文翻译
第三点说:贤明的君主有法度地听取意见,所以不会犯错误。有法度地听取意见,就不会被欺骗,不会惶恐,不会恐惧,不会轻易高兴。凭普通人的智慧,对已经知道的事不糊涂,对不知道的事却糊涂,那么人就容易被欺骗,会惶恐,会恐惧,会轻易高兴,这是因为对事物的了解不周密。
有客人问季子:“凭什么知道舜有才能呢?” 季子说:“尧本来已经治理好天下了,舜谈论治理天下的方法却和尧的主张相合,因此知道他有才能。” 客人又问:“你虽然知道他有才能,又凭什么知道他不会谋私利呢?” 季子说:“凡是能治理天下的人,必定通晓性命的本质,这样的人自然没有私心。” 夏天不穿皮衣,不是爱惜皮衣,是因为温暖有余;冬天不用扇子,不是爱惜扇子,是因为清凉有余。圣人不谋私利,不是舍不得花费,而是对自己有节制。对自己有节制,即使有贪污的心也会停止,又何况圣人呢?
许由不是勉强不接受天下,而是对事物的道理有所通晓。通晓了道理,贪污的利益就被排除在外了。孔子、墨子的弟子门徒遍布天下,都用仁义的学说教导天下人,然而他们的学说却无法推行。教导别人的人自己的学说尚且不能推行,又何况他们所教导的人呢?这是为什么?因为仁义的学说只是外在的形式。用外在的形式战胜内心的欲望,平民百姓都做不到,又何况君主呢?只有通晓性命的本质,仁义的学说才能自然推行。
先王不能完全了解所有事物,却能坚守根本之道而使万物得到治理。使人不能坚守根本之道的,是外物的诱惑。所以说:要疏通思想上的违背,解开内心的谬误,去除德行上的拖累,打通道路上的堵塞。尊贵、富有、显耀、威严、名声、利益,这六种东西是违背心意的;容貌、举止、神色、道理、气质、情意,这六种东西是迷惑内心的;厌恶、欲望、喜悦、愤怒、悲哀、快乐,这六种东西是拖累德行的;智慧、才能、离去、接近、取得、舍弃,这六种东西是堵塞道路的。这四类共二十四项不在胸中扰乱,内心就会端正。内心端正就会平静,平静就会清澈明洁,清澈明洁就会虚空,虚空就能做到无为而又无所不为。
注释
有度而听:有法度地听取意见,“度” 指准则、法度。
不审:不周密、不详尽。
季子:古代贤人,善辩明理。
符:符契、准则,指治理天下的主张。
性命之情:指事物的本质、天性的根本(这里强调 “无私” 是治理者的本质)。
[插图]:据上下文推测为 “扇”,古代用来纳凉的器具。
爱费:舍不得花费,“爱” 指吝惜。
许由:古代贤人,尧想把天下让给他,他拒绝不受。
有所乎通:对道理有所通晓,“通” 指通晓规律。
外:被排除在外、不被看重。
徒属:门徒、下属。
执一:坚守根本之道(这里指通晓性命本质的根本原则)。
物感之:被外物诱惑,“感” 指触动、诱惑。
悖(bèi):违背、谬误。
缪(miù):通 “谬”,谬误、错误。
荡乎胸中:在心中扰乱,“荡” 指动荡、扰乱。
虚:指内心虚空,不被外物填满,能容纳万物。
无为而无不为:顺应自然不妄为,却能成就一切(道家核心思想)。
延伸阅读
《老子・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老子论述 “无为” 的境界,与本文结尾 “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 的思想一致,可深入理解 “虚空”“无为” 与 “成就万物” 的关系。
《论语・里仁》:“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区分 “义” 与 “利”,与本文中 “贵富显严名利,六者悖意者也” 对 “名利诱惑” 的警惕相呼应,展现先秦诸子对 “去利存义” 的共识。
《庄子・大宗师》:“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庄子强调顺应事物本质(即 “性命之情”),与本文中 “诸能治天下者,固必通乎性命之情者” 的观点相呼应,主张治理需顺应天性。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君守》:核心论述 “君主应坚守根本”,与本文中 “先王不能尽知,执一而万物治” 的思想一致,强调 “执一”(坚守本质)是治理的关键,而非追求全知全能。
《荀子・解蔽》:“凡人之患,蔽于一曲,而暗于大理。” 荀子分析人被局部现象迷惑的弊端,与本文中 “通意之悖,解心之缪” 的主张相呼应,都主张破除蒙蔽、通晓根本。
《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廓四方,柝八极,高不可际,深不可测,包裹天地,禀受无形。” 淮南子论述 “道” 的普遍性,与本文中 “通道之塞”“执一而万物治” 的 “道” 相呼应,展现对 “根本规律” 的推崇。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