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曰: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物多类然而不然,故亡国僇民无已。夫草有莘有藟,独食之则杀人,合而食之则益寿。万堇不杀。漆淖水淖,合两淖则为蹇,湿之则为干。金柔锡柔,合两柔则为刚,燔之则为淖。或湿而干,或燔而淖,类固不必,可推知也?

小方,大方之类也;小马,大马之类也;小智,非大智之类也。

鲁人有公孙绰者,告人曰:“我能起死人。”人问其故,对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为偏枯之药,则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为小,不可以为大,可以为半,不可以为全者也。

相剑者曰:“白所以为坚也,黄所以为牣也,黄白杂则坚且牣,良剑也。”难者曰:“白所以为不牣也,黄所以为不坚也,黄白杂则不坚且不牣也。又柔则锩,坚则折。剑折且锩,焉得为利剑?”剑之情未革,而或以为良,或以为恶,说使之也。故有以聪明听说,则妄说者止;无以聪明听说,则尧、桀无别矣。此忠臣之所患也,贤者之所以废也。

义,小为之则小有福,大为之则大有福。于祸则不然,小有之不若其亡也。射招者欲其中小也,射兽者欲其中大也。物固不必,安可推也?

高阳应将为室家,匠对曰:“未可也。木尚生,加涂其上,必将挠。以生为室,今虽善,后将必败。”高阳应曰:“缘子之言,则室不败也。木枯则益劲,涂干则益轻,以益劲任益轻,则不败。”匠人无辞而对,受令而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后果败。高阳应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

骥、骜、绿耳背日而西走,至乎夕则日在其前矣。目固有不见也,智固有不知也,数固有不及也。不知其说所以然而然,圣人因而兴制,不事心焉。

白话文翻译

第二点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最高明的。犯错误的人的弊病,在于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事物大多看起来相似实则不同,所以国家灭亡、百姓遭殃的事才不断发生。草中有莘草、藟草,单独吃会毒死人,合在一起吃却能延年益寿。萬堇(一种毒草)和其他东西搭配后就不会毒死人。漆是流体,水也是流体,把两种流体混合在一起就会变得粘稠,再弄湿它反而会变干。铜很软,锡也很软,把两种软金属合在一起就会变硬,用火焚烧却会变成流体。有的东西弄湿了反而变干,有的东西焚烧后反而变成流体,事物的类别本来就不一定(遵循简单的规律),怎么能靠类推来知晓呢?

小的方形,属于大的方形这一类;小马,属于大马这一类;小聪明,却不属于大智慧这一类。

鲁国有个叫公孙绰的人,告诉别人说:“我能让死人复活。” 有人问他原因,他回答说:“我本来能治疗半身不遂,现在我把治疗半身不遂的药加倍,就可以让死人复活了。” 事物本来就有只能用于小处,不能用于大处;只能用于部分,不能用于整体的情况。

相剑的人说:“白色(锡)是用来让剑坚硬的,黄色(铜)是用来让剑柔韧的,黄白混合,剑就既坚硬又柔韧,是好剑。” 反驳的人说:“白色是用来让剑不柔韧的,黄色是用来让剑不坚硬的,黄白混合,剑就既不坚硬又不柔韧。而且剑柔韧就会卷曲,坚硬就会折断。剑既折断又卷曲,怎么能算利剑呢?” 剑的本质没有改变,却有人认为它好,有人认为它坏,是议论使人们这样认为的。所以如果能用聪明智慧听取议论,那么荒谬的言论就会停止;如果不能用聪明智慧听取议论,那么尧和桀就没有区别了。这是忠臣所忧虑的,也是贤人被废弃的原因。

道义,小范围施行就会得到小福,大范围施行就会得到大福。灾祸却不是这样,小范围遭遇灾祸不如没有灾祸。射箭靶的人希望射中小的目标,射野兽的人希望射中大的目标。事物本来就没有固定的规律,怎么能靠类推来知晓呢?

高阳应要建造房屋,工匠对他说:“不行啊。木材还没干透,在上面涂上泥,一定会弯曲。用没干透的木材建房,现在虽然看起来还好,以后一定会倒塌。” 高阳应说:“按照你的说法,房子不会倒塌啊。木材干枯后会更结实,泥干透后会更轻,用更结实的木材承受更轻的泥,房子就不会倒塌。” 工匠无话可说,只好听从命令去建。房子刚建成时还好,后来果然倒塌了。高阳应喜欢在小处明察,却不通晓大道理。

千里马骥、骜、绿耳背着太阳向西奔跑,到了傍晚,太阳却在它们的前方。眼睛本来就有看不见的东西,智慧本来就有不知道的道理,道术本来就有达不到的地方。不知道事物为什么会这样却它确实这样了,圣人就顺应这种情况设立制度,不会在心里强行揣度。

注释

知不知,上矣:知道自己有所不知,这是最高明的,出自《老子》。

僇(lù)民:使百姓遭受杀戮,“僇” 通 “戮”,杀戮。

莘(shēn)、藟(lěi):两种有毒的草。

万堇(jǐn):一种毒草,“万” 通 “虿”,“堇” 指乌头,有毒。

淖(nào):流体、稀泥,这里指液态。

蹇(jiǎn):粘稠、凝固。

燔(fán):焚烧。

偏枯:半身不遂,肢体一侧瘫痪。

起死人:使死人复活。

牣(rèn):柔韧、坚韧。

锩(juǎn):刀剑卷曲。

情未革:本质没有改变,“情” 指本质,“革” 指改变。

射招:射靶,“招” 指箭靶。

高阳应:古代人名,以善辩著称。

生:指木材没干透。

涂:泥,指涂在墙上的泥。

挠(náo):弯曲。

劲(jìng):坚固、结实。

骥、骜(ào)、绿耳:都是古代千里马的名称。

背日而西走:背着太阳向西奔跑(太阳东升西落,向西跑本应远离太阳,却因地球自转等原因,傍晚太阳仍在前方)。

数:道术、方法。

不事心焉:不会在心里强行揣度,指顺应自然规律。

延伸阅读

《老子・七十一章》:“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老子强调 “知不知” 的智慧,与本文开头 “知不知,上矣。过者之患,不知而自以为知” 的思想完全一致,可深入理解 “承认自身局限” 的重要性。

《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 庄子论述认知的局限性,与本文中 “目固有不见也,智固有不知也” 的观点相呼应,都主张承认认知的边界。

《韩非子・显学》:“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 韩非强调事物的对立性,与本文中 “物多类然而不然” 的复杂性有相通之处,可对比不同学派对 “事物差异性” 的理解。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别类》:与本文主题高度相关,进一步列举 “类然而不然” 的例子,如 “鲁人有公孙绰者…… 则可以起死人矣” 即出自此处,深入论证 “不可仅凭类推判断事物” 的道理。

《战国策・赵策》:“智者之举事也,转祸而为福,因败而为功。” 强调智慧需灵活应对事物变化,与本文中 “圣人因而兴制,不事心焉” 的思想一致,主张顺应事物本质而非主观臆断。

《列子・汤问》:记载了 “两小儿辩日” 的故事,孔子无法判断太阳远近,体现 “智固有不知也” 的局限性,与本文中 “骥、骜、绿耳背日而西走…… 目固有不见也” 的例子相呼应,说明认知有限是普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