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小
分类:论·似顺论 浏览量:
六曰:上尊下卑。卑则不得以小观上。尊则恣,恣则轻小物,轻小物则上无道知下,下无道知上。上下不相知,则上非下,下怨上矣。人臣之情,不能为所怨;人主之情,不能爱所非。此上下大相失道也。故贤主谨小物以论好恶。
巨防容蝼,而漂邑杀人;突泄一熛,而焚宫烧积;将失一令,而军破身死;主过一言,而国残名辱,为后世笑。
卫献公戒孙林父、甯殖食。鸿集于囿,虞人以告,公如囿射鸿。二子待君,日晏,公不来至。来,不释皮冠而见二子。二子不说,逐献公,立公子黚。
卫庄公立,欲逐石圃。登台以望,见戎州,而问之曰:“是何为者也?”侍者曰:“戎州也。”庄公曰:“我姬姓也,戎人安敢居国?”使夺之宅,残其州。晋人适攻卫,戎州人因与石圃杀庄公,立公子起。此小物不审也。人之情,不蹶于山而蹶于垤。
齐桓公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贤,群臣皆说:去肉食之兽,去食粟之鸟,去丝罝之网。
吴起治西河,欲谕其信于民,夜日置表于南门之外,令于邑中曰:“明日有人偾南门之外表者,仕长大夫。”明日日晏矣,莫有偾表者。民相谓曰:“此必不信。”有一人曰:“试往偾表,不得赏而已,何伤?”往偾表,来谒吴起。吴起自见而出,仕之长大夫。夜日又复立表,又令于邑中如前。邑人守门争表,表加植,不得所赏。自是之后,民信吴起之赏罚。赏罚信乎民,何事而不成,岂独兵乎?
白话文翻译
第六点说:君主地位尊贵,臣子地位卑下。地位卑下就不能以卑微的身份窥测君主的心思;地位尊贵就容易放纵,放纵就会轻视小事,轻视小事就会导致君主无法了解臣子,臣子也无法了解君主。上下互不了解,君主就会责怪臣子,臣子就会怨恨君主。臣子的本性,不会为自己怨恨的君主尽力;君主的本性,不会喜爱自己责怪的臣子。这是上下严重背离正道的表现。所以贤明的君主会谨慎对待小事,以此明辨好恶。
巨大的堤防如果容纳了蝼蛄(打洞),就可能导致洪水冲毁城邑、淹死百姓;烟囱泄出一点火星,就可能烧毁宫殿、烧掉积蓄;将领下达一条错误的命令,就可能导致军队溃败、自身丧命;君主说错一句话,就可能导致国家残破、名声受辱,被后代嘲笑。
卫献公邀请孙林父、甯殖共进晚餐。鸿雁聚集在苑囿里,管理苑囿的官吏报告了这件事,献公就去苑囿射鸿雁。孙林父、甯殖两人等待君主,直到天色已晚,献公还没来。后来献公来了,没脱下打猎时戴的皮帽就接见他们。两人不高兴,于是赶走了献公,立公子黚为君。
卫庄公即位后,想赶走石圃。他登上高台眺望,看到戎州,就问身边的人:“这是什么地方?” 侍从说:“是戎州。” 庄公说:“我是姬姓,戎人怎么敢住在国都里?” 于是派人夺取戎人的住宅,摧残他们的州邑。晋国人趁机攻打卫国,戎州人就和石圃一起杀了庄公,立公子起为君。这是不慎重对待小事的结果。人的本性,不会在山上跌倒,却会在小土堆上跌倒。
齐桓公即位后,三年内说了三句话,天下人就称颂他贤明,群臣也都很高兴:第一句是去掉猎捕野兽的网,第二句是去掉啄食粮食的鸟的网,第三句是去掉捕捉鸟兽的丝网。
吴起治理西河时,想向百姓表明自己的信用,就连夜在南门外立了一根木柱,在城中下令说:“明天有人能推倒南门外的木柱,就任命他为长大夫。” 第二天直到天色已晚,也没有人去推倒木柱。百姓相互议论说:“这一定是不可信的。” 有一个人说:“试着去推倒木柱,就算得不到赏赐,也没什么损失?” 于是去推倒了木柱,回来拜见吴起。吴起亲自接见他,任命他为长大夫。当晚又立了一根木柱,再次在城中下令如前。城里的人守在南门争着去推倒木柱,木柱越立越高,也没人能得到赏赐了。从此以后,百姓相信吴起的赏罚。赏罚在百姓中树立了信用,什么事做不成呢?难道仅仅是用兵吗?
注释
以小观上:以卑微的身份窥测君主,“小” 指地位卑微者,“上” 指君主。
恣(zì):放纵、肆意。
巨防:巨大的堤防。
蝼(lóu):蝼蛄,一种昆虫,会打洞。
漂邑:冲毁城邑,“漂” 指淹没、冲毁。
突:烟囱。
熛(biāo):火星、火苗。
卫献公: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因轻慢大臣被驱逐。
孙林父、甯殖:均为卫国大夫。
戒食:邀请吃饭,“戒” 指告知、邀请。
鸿:鸿雁。
囿(yòu):帝王诸侯的苑囿,用于打猎。
虞人:管理苑囿的官吏。
日晏:天色已晚,“晏” 指晚。
皮冠:打猎时戴的皮帽(不符合正式接见大臣的礼仪)。
公子黚(qián):卫献公的弟弟,被立为君,即卫殇公。
卫庄公:春秋时期卫国国君,卫灵公之子,因暴虐被杀。
石圃:卫国大夫。
戎州:戎人居住的城邑(戎为古代少数民族)。
姬姓:卫国国君的姓(周天子为姬姓,卫国是周天子的同姓诸侯国)。
蹶(jué):跌倒。
垤(dié):小土堆。
肉食之兽:指供贵族食用的野兽(去掉猎捕它们的网,体现不贪享乐)。
食粟之鸟:啄食粮食的鸟(去掉捕鸟的网,体现对百姓粮食的保护)。
丝罝(jū)之网:用丝织成的捕捉鸟兽的网。
西河:古地名,在今陕西东部黄河西岸,当时属魏国。
谕其信:表明自己的信用,“谕” 指表明、告知。
表:木柱(用于立信的标志)。
偾(fèn):推倒。
长大夫:古代官职名,属中上级爵位。
表加植:木柱越立越高(考验百姓的诚信和行动力)。
延伸阅读
《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强调 “信” 的重要性,与本文中 “吴起治西河…… 民信吴起之赏罚” 的故事相呼应,说明信用是行事的基础。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记载了 “曾子杀猪”(为兑现对孩子的承诺而杀猪)和 “商鞅立木为信” 的故事,与本文中吴起 “置表立信” 的逻辑一致,均体现 “小事立信,大事可成” 的道理。
《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了齐桓公即位后 “任管仲、隰朋,修政,齐国大治” 的事迹,与本文中 “齐桓公即位,三年三言,而天下称贤” 的内容相互印证,展现君主 “谨小物”(不贪猎、重民生)对治国的影响。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慎小》:与本文主题完全一致,深入论述 “慎小” 的重要性,文中 “卫献公戒孙林父…… 立公子黚”“吴起治西河…… 岂独兵乎” 等案例均出自此处,可系统理解 “小事关乎成败” 的道理。
《战国策・魏策》:记载了吴起在魏国 “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 的事迹,展现其通过小事立信的作风,与本文中 “置表立信” 的行为一致,说明 “信” 需通过具体行动积累。
《新序・杂事》:“昔者齐桓公出游,见亡国故城,问于野人曰:‘是为何墟?’野人曰:‘是为郭氏之墟。’桓公曰:‘郭氏者曷为亡?’野人曰:‘郭氏者善善而不能行,恶恶而不能去,是以亡也。’” 故事强调 “善恶需见于行(小事)”,与本文中 “贤主谨小物以论好恶” 的思想相呼应。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