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曰:贤者善人以人,中人以事,不肖者以财。得十良马,不若得一伯乐;得十良剑,不若得一欧冶;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舜得皋陶而舜授之,汤得伊尹而有夏民,文王得吕望而服殷商。夫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管子束缚在鲁,桓公欲相鲍叔。鲍叔曰:“吾君欲霸王,则管夷吾在彼。臣弗若也。”桓公曰:“夷吾,寡人之贼也,射我者也,不可。”鲍叔曰:“夷吾,为其君射人者也。君若得而臣之,则彼亦将为君射人。”桓公不听,强相鲍叔。固辞让,而桓公果听之。于是乎使人告鲁曰:“管夷吾,寡人之雠也,愿得之而亲加手焉。”鲁君许诺,乃使吏鞹其拳,胶其目,盛之以鸱夷,置之车中。至齐境,桓公使人以朝车迎之。祓以爟火,衅以牺猳焉,生与之如国。命有司除庙筵几,而荐之曰:“自孤之闻夷吾之言也,目益明,耳益聪,孤弗敢专,敢以告于先君。”因顾而命管子曰:“夷吾佐予!”管仲还走,再拜稽首,受令而出。管子治齐国,举事有功,桓公必先赏鲍叔,曰:“使齐国得管子者,鲍叔也。”桓公可谓知行赏矣。凡行赏欲其本也,本则过无由生矣。

孙叔敖、沈尹茎相与友。叔敖游于郢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方术信行,能令人主上至于王,下至于霸,我不若子也。耦世接俗,说义调均,以适主心,子不如我也。子何以不归耕乎?吾将为子游。”沈尹茎游于郢五年,荆王欲以为令尹,沈尹茎辞曰:“期思之鄙人有孙叔敖者,圣人也。王必用之,臣不若也。”荆王于是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尹,十二年而庄王霸。此沈尹茎之力也。功无大乎进贤。

白话文翻译

第二点说:贤能的人用真诚待人来亲近他人,中等资质的人用做事来结交他人,不贤的人用财物来拉拢他人。得到十匹好马,不如得到一个伯乐;得到十把好剑,不如得到一个欧冶;得到千里土地,不如得到一个圣人。舜得到皋陶,从而能把天下传给合适的人;商汤得到伊尹,从而能拥有夏朝的百姓;周文王得到吕望,从而能征服殷商。得到圣人,哪里能用里程来衡量(其价值)呢?

管仲被囚禁在鲁国时,齐桓公想让鲍叔牙做相国。鲍叔牙说:“您如果想成就霸王之业,那么管夷吾(管仲)正在鲁国。我比不上他。” 齐桓公说:“管夷吾是我的仇人,曾用箭射过我,不能用他。” 鲍叔牙说:“管夷吾是为他的君主射人啊。您如果能得到他并让他做臣子,那么他也会为您射退敌人。” 齐桓公不听,坚持要让鲍叔牙做相国。鲍叔牙坚决推辞,齐桓公最终还是听了他的话。于是派人告诉鲁国说:“管夷吾是我的仇人,希望能得到他,我要亲手处置他。” 鲁国国君答应了,就派官吏捆住管仲的手,粘住他的眼睛,用大皮囊装着他,放在车上送去。到了齐国边境,齐桓公派人用迎接朝廷大臣的车子迎接他,用火炬为他驱邪,用纯色的猪牛羊为他举行祭祀仪式,然后和他一起进入国都。命令官吏清扫祖庙,铺设筵席和案几,向祖先进献祭品说:“自从我听了夷吾的话,眼睛更亮了,耳朵更灵了,我不敢独自占有他的才能,斗胆向先君禀告。” 接着回头命令管仲说:“夷吾,辅佐我吧!” 管仲退下几步,拜了两拜,磕头行礼,接受命令后退出。管仲治理齐国,做事有功,齐桓公必定先赏赐鲍叔牙,说:“让齐国得到管仲的,是鲍叔牙啊。” 齐桓公可以说是懂得如何行赏了。大凡行赏,要赏到根本上,抓住根本,过失就无从产生了。

孙叔敖和沈尹茎是朋友。孙叔敖在郢都游历三年,名声不为人知,品德修养也没人听闻。沈尹茎对孙叔敖说:“用道义说服君主听从,使治国方略得以推行,能让君主上可成就王业,下可成就霸业,这方面我比不上你。但顺应时世、迎合世俗,用道义调和各方,来符合君主的心意,这方面你比不上我。你为什么不回去种地呢?我会为你奔走游说。” 沈尹茎在郢都游历五年,楚王想让他做令尹,沈尹茎推辞说:“期思的乡下人有个叫孙叔敖的,是圣人啊。大王一定要任用他,我比不上他。” 楚王于是派人用君王的车子迎接孙叔敖,让他做令尹,十二年之后,楚庄王称霸诸侯。这是沈尹茎的功劳啊。没有比推荐贤能更大的功劳了。

注释

善人以人:用真诚待人来亲近他人,“善” 指善待、亲近。

中人:中等资质的人。

伯乐:传说中春秋时期善于相马的人。

欧冶:即欧冶子,春秋时期善于铸剑的工匠,曾铸造出干将、莫邪等名剑。

皋陶(gāo yáo):舜时期的贤臣,掌管司法,以公正著称。

伊尹:商汤的贤臣,辅佐商汤灭夏。

吕望:即姜子牙,周文王、周武王的谋士,辅佐周朝灭商,被封于齐。

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辅佐齐桓公称霸。

束缚在鲁:管仲曾辅佐公子纠与齐桓公争夺君位,失败后被鲁国囚禁。

鲍叔:即鲍叔牙,齐桓公的大臣,管仲的好友,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贼:仇人,管仲曾射中小白(齐桓公)的带钩,因此被视为仇人。

雠(chóu):通 “仇”,仇人。

鞹(kuò)其拳:捆住他的手,“鞹” 原指去毛的皮,这里指捆绑。

胶其目:用胶粘住他的眼睛(防止他视物,是羞辱的方式)。

鸱(chī)夷:大皮囊,这里用来装管仲(羞辱性的装载方式)。

朝车:朝廷大臣乘坐的车子,以示尊重。

祓(fú)以爟(guàn)火:用火炬举行驱邪仪式,“祓” 指除灾祈福,“爟火” 指火炬。

衅(xìn)以牺猳(jiā):用纯色的猪举行祭祀仪式,“衅” 指用血祭祀,“牺猳” 指纯色的猪。

除庙筵几:清扫祖庙,铺设筵席和案几(准备祭祀仪式)。

稽首:古代最隆重的跪拜礼,叩头至地。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称霸。

沈尹茎:楚国大夫,孙叔敖的好友,向楚王推荐孙叔敖。

郢(yǐng):楚国都城,在今湖北江陵。

声问:名声、声望,“问” 通 “闻”。

说义以听:用道义说服君主听从,“说” 通 “悦”,这里指说服。

方术:治国的方略、方法。

耦(ǒu)世接俗:顺应时世、迎合世俗,“耦” 指配合。

令尹:楚国官职名,相当于相国。

期思:古地名,孙叔敖的故乡,在今河南固始西北。

鄙人:乡下人,谦称。

延伸阅读

《史记・管晏列传》:详细记载了管仲与鲍叔牙的友谊,以及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过程,如 “鲍叔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与本文中 “桓公欲相鲍叔…… 桓公果听之” 的内容一致,可补充管仲被重用后对齐国的贡献。

《吕氏春秋・赞能》:与本文主题相近,核心论述 “举荐贤能” 的重要性,文中 “贤者善人以人…… 得地千里,不若得一圣人” 的观点与本文完全一致,可系统理解《吕氏春秋》对 “贤能” 价值的推崇。

《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 孔子强调 “举贤才” 是为政的关键,与本文中 “功无大乎进贤” 的思想相呼应,体现先秦诸子对 “举荐贤能” 的共识。

相关阅读

《战国策・楚策》:记载了孙叔敖辅佐楚庄王的事迹,如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 叔敖对曰:‘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 展现孙叔敖的贤德,与本文中 “沈尹茎谓孙叔敖曰:‘说义以听…… 我不若子也’” 的评价相互印证。

《韩非子・说疑》:“故《周记》曰:‘无尊妾而卑妻,无孽适子而尊小枝,无尊嬖臣而匹上卿,无尊大臣以拟其主。’” 韩非虽强调法治,但也承认 “举贤” 的重要性,与本文中 “得圣人,岂有里数哉” 的观点形成对比(韩非更警惕 “贤能威胁君主”,本文则侧重 “贤能助力君主”)。

《新序・杂事》:记载了 “祁奚举贤” 的故事(祁奚向晋悼公推荐仇人解狐和儿子祁午,均因贤能被任用),与本文中鲍叔牙推荐管仲、沈尹茎推荐孙叔敖的事迹一脉相承,展现 “举贤不避亲仇” 的公正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