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曰:人主之行,与布衣异。势不便,时不利,事雠以求存。执民之命。执民之命,重任也,不得以快志为故。故布衣行此指于国,不容乡曲。

尧以天下让舜。[插图]为诸侯,怒于尧曰:“得天之道者为帝,得地之道者为三公。今我得地之道,而不以我为三公。”以尧为失论,欲得三公。怒甚猛兽,欲以为乱。比兽之角,能以为城;举其尾,能以为旌。召之不来,仿佯于野以患帝。舜于是殛之于羽山,副之以吴刀。禹不敢怨,而反事之。官为司空,以通水潦。颜色黎黑,步不相过,窍气不通,以中帝心。

昔者纣为无道,杀梅伯而醢之,杀鬼侯而脯之,以礼诸侯于庙。文王流涕而咨之。纣恐其畔,欲杀文王而灭周。文王曰:“父虽无道,子敢不事父乎?君虽不惠,臣敢不事君乎?孰王而可畔也?”纣乃赦之。天下闻之,以文王为畏上而哀下也。《诗》曰:“惟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怀多福。”

齐攻宋,燕王使张魁将燕兵以从焉,齐王杀之。燕王闻之,泣数行而下,召有司而告之曰:“余兴事而齐杀我使,请今举兵以攻齐也。”使受命矣。凡繇进见,争之曰:“贤主故愿为臣。今王非贤主也,愿辞不为臣。”昭王曰:“是何也?”对曰:“松下乱,先君以不安弃群臣也。王苦痛之,而事齐者,力不足也。今魁死而王攻齐,是视魁而贤于先君。”王曰:“诺。”请王止兵,王曰:“然则若何?”凡繇对曰:“请王缟素辟舍于郊,遣使于齐,客而谢焉,曰:‘此尽寡人之罪也。大王贤主也,岂尽杀诸侯之使者哉?然而燕之使者独死,此弊邑之择人不谨也。愿得变更请罪。'”使者行至齐,齐王方大饮,左右官实御者甚众,因令使者进报。使者报,言燕王之甚恐惧而请罪也。毕,又复之,以矜左右官实。因乃发小使以反令燕王复舍。此济上之所以败,齐国以虚也。七十城,微田单,固几不反。湣王以大齐骄而残,田单以即墨城而立功。诗曰:“将欲毁之,必重累之;将欲踣之,必高举之。”其此之谓乎!累矣而不毁,举矣而不踣,其唯有道者乎!

楚庄王使文无畏于齐,过于宋,不先假道。还反,华元言于宋昭公曰:“往不假道,来不假道,是以宋为野鄙也。楚之会田也,故鞭君之仆于孟诸。请诛之。”乃杀文无畏于扬梁之堤。庄王方削袂,闻之曰:“嘻!”投袂而起。履及诸庭,剑及诸门,车及之蒲疏之市。遂舍于郊。兴师围宋九月。宋人易子而食之,析骨而爨之。宋公肉袒执牺,委服告病,曰:“大国若宥图之,唯命是听。”庄王曰:“情矣宋公之言也!”乃为却四十里,而舍于卢门之阖,所以为成而归也。凡事之本在人主,人主之患,在先事而简人。简人则事穷矣。今人臣死而不当,亲帅士民以讨其故,可谓不简人矣。宋公服以病告而还师,可谓不穷矣。夫舍诸侯于汉阳而饮至者,其以义进退邪!强不足以成此也。

白话文翻译

第六点说:君主的行为,和百姓不同。如果形势不利、时机不好,就算要和仇人打交道来求生存(也得做)。因为君主掌握着百姓的性命,这是重大的责任,不能因为自己快意称心而行事。所以百姓如果在国内按这种随心所欲的原则行事,在乡里都不会被容忍。

尧把天下让给舜。鲧作为诸侯,对尧发怒说:“得到天道的人做帝王,得到地道的人做三公。现在我得到了地道,却不让我做三公。” 他认为尧的论断错误,想得到三公之位。愤怒得比猛兽还厉害,想发动叛乱。他把兽角排列起来能当作城墙,举起兽尾能当作旗帜。尧召见他,他不来,在野外游荡危害尧。舜于是在羽山杀死了他,用吴刀把他肢解了。禹(鲧的儿子)不敢怨恨,反而侍奉舜。舜任命禹为司空,让他治理洪水。禹脸色黝黑,走路时脚步迈得很小(因劳累而步履艰难),呼吸都不顺畅,却因此符合了舜的心意。

从前纣施行无道统治,杀死梅伯,把他剁成肉酱;杀死鬼侯,把他做成肉干,还在宗庙里用这些招待诸侯。文王流着泪感叹这件事。纣怕文王背叛,想杀死文王、灭掉周国。文王说:“父亲即使无道,儿子敢不侍奉父亲吗?君主即使无德,臣子敢不侍奉君主吗?哪有做君王的可以背叛呢?” 纣于是赦免了他。天下人听说这件事,认为文王既敬畏上级又怜悯百姓。《诗经》说:“这位文王啊,小心翼翼。光明正大地侍奉上帝,招来众多福泽。”

齐国攻打宋国,燕王派张魁率领燕军跟随齐军,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说后,几行眼泪流下来,召见官员们告诉他们说:“我起兵跟随齐国,齐国却杀了我的使者,请现在就发兵攻打齐国。” 官员们接受了命令。凡繇进见燕王,争辩说:“贤明的君主,臣子才愿意做他的臣下。现在大王不是贤明的君主,我希望辞去臣下的身份。” 昭王说:“这是为什么?” 凡繇回答说:“松下那次战乱,先君因为不能安定而抛弃了群臣(去世了)。大王您为此痛苦,却还是侍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啊。现在张魁死了,大王就攻打齐国,这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要。” 燕王说:“好吧。” 凡繇请燕王停止出兵,燕王说:“既然这样,那该怎么办?” 凡繇回答说:“请大王穿白色丧服,在郊外住简陋的房子,派使者到齐国去,以宾客的身份道歉,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啊。大王是贤明的君主,难道会全部杀死诸侯的使者吗?然而燕国的使者偏偏死了,这是我国选择使者不谨慎的缘故。希望能允许我们更换使者,向您请罪。’” 使者到了齐国,齐王正在大宴饮酒,身边陪侍的官员和侍从很多,就命令使者上前报告。使者报告说,燕王非常恐惧,前来请罪。说完后,齐王又让使者重复一遍,来向身边的官员侍从炫耀。随后就派一个小官回复燕王,让燕王回到住处(不必在郊外守丧)。这就是后来济西之战燕国失败、齐国变得空虚的原因。(如果不是)田单,齐国的七十座城池几乎就收不回来了。齐湣王因为凭借强大的齐国而骄傲,残害诸侯,田单凭借即墨城立下了大功。《诗经》说:“想要毁坏它,必先重重地堆叠它;想要颠覆它,必先高高地举起它。” 说的就是这种情况吧!堆叠了却没被毁坏,举起了却没被颠覆,大概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

楚庄王派文无畏出使齐国,路过宋国时,没有事先借道。返回时,华元对宋昭公说:“(文无畏)去的时候不借道,回来的时候也不借道,这是把宋国当成了偏远的乡野。楚国在孟诸会猎时,还鞭打了您的仆人。请允许我们杀死文无畏。” 于是在扬梁的河堤上杀死了文无畏。庄王正在削衣袖(可能是在休息),听说后说:“嘿!” 甩动衣袖站起来。侍从拿着鞋子追到庭院里(庄王匆忙得没穿鞋),拿着剑追到门口,马车追到蒲疏集市(庄王急着出发)。庄王于是在郊外驻扎,出兵包围了宋国九个月。宋国人交换孩子当食物,劈开骨头当柴烧。宋公光着上身,拿着祭祀用的牲畜,表示屈服,诉说困境,说:“大国如果赦免我们,我们听从命令。” 庄王说:“宋公的话很真诚啊!” 于是退兵四十里,在卢门的门槛外驻扎,和宋国讲和后返回。大凡事情的根本在于君主,君主的祸患在于事先不考虑事情、轻视他人。轻视他人,事情就会陷入困境。现在臣子死得不当,君主亲自率领士民讨伐原因,可以说是不轻视他人了。宋公屈服并诉说困境,庄王就退兵,可说是事情没有陷入困境。庄王在汉阳会盟诸侯后,返回祖庙祭告饮酒,大概就是因为他能依据道义进退吧!仅靠强大是不足以做到这一点的。

注释

事雠以求存:“雠” 通 “仇”,指与仇人打交道来谋求生存。

快志为故:“故” 指缘故、理由,意为以自己快意称心为理由行事。

[插图]:即鲧(gǔn),传说中禹的父亲,因治水失败被舜诛杀。

三公:古代最高官职的合称,不同朝代所指不同,这里指辅佐帝王的重臣。

殛(jí)之于羽山:“殛” 指杀死,羽山是传说中鲧被流放并被杀的地方,在今江苏东海县附近。

副之以吴刀:“副” 通 “剖”,指肢解;吴刀是吴地出产的锋利刀具。

司空:古代官职名,掌管工程、水利等事务。

梅伯、鬼侯:都是商纣王时期的诸侯,因直谏或不合纣王心意而被杀害。

醢(hǎi)、脯(fǔ):“醢” 指把人剁成肉酱,“脯” 指把人制成肉干,都是古代的酷刑。

张魁:燕国将领,在跟随齐国攻打宋国时被齐王杀死。

凡繇(yáo):燕国大臣,以直言敢谏著称。

缟素辟舍:“缟素” 指穿白色丧服,“辟舍” 指离开宫殿,在郊外居住,是古代表示请罪或哀悼的礼节。

济上之所以败:指公元前 284 年,燕、秦等五国联军在济西大败齐军的战役,齐国因此国力大损。

田单:战国时期齐国将领,在即墨之战中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齐国失地。

文无畏:即申舟,楚国大夫,因不向宋国借道而被宋国人杀死。

华元:宋国大夫,春秋时期宋国重要大臣。

孟诸:古代湖泊名,在今河南商丘东北,楚庄王曾在此会猎。

扬梁之堤:地名,在今河南商丘附近,是文无畏被杀死的地方。

卢门之阖:“卢门” 是宋国都城的城门,“阖” 指城门门槛,代指城门附近。

延伸阅读

《史记・夏本纪》:记载了鲧治水失败被舜诛杀、禹继承父业治理洪水并最终建立夏朝的事迹,与本文中 “禹不敢怨,反事舜”“官为司空,以通水潦” 的内容相互印证,可了解大禹治水的历史背景及其 “忍辱负重” 的形象。

《尚书・泰誓》:“今商王受,弗敬上天,降灾下民…… 斫朝涉之胫,剖贤人之心。” 周武王列举商纣王的暴行,其中 “剖贤人之心” 与本文中纣王 “杀梅伯而醢之,杀鬼侯而脯之” 的残暴行为一致,展现商纣失道的历史事实,为文王 “畏上哀下” 提供背景。

《战国策・燕策》:详细记载了燕王哙、昭王时期燕国与齐国的恩怨,包括张魁被杀、凡繇劝谏燕王等事件,可补充本文中 “齐攻宋,燕王使张魁将燕兵以从焉” 的政治背景,理解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复杂的利益纠葛。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当务》:强调 “辨义理之所在”,与本文中楚庄王 “以义进退”、文王 “畏上哀下” 的行为相呼应,都主张君主行事应遵循道义,而非仅凭强力。

《左传・宣公十四年》:记载了文无畏(申舟)因不向宋国借道而被杀死、楚庄王因此围攻宋国的全过程,与本文中 “楚庄王使文无畏于齐,过于宋,不先假道” 的事迹一致,可通过史书的详细记载,体会当时 “借道” 这一礼仪的重要性及诸侯间的外交规则。

《孙子兵法・谋攻》:“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孙武强调谋略和外交的重要性,与本文中凡繇劝谏燕王 “缟素辟舍请罪” 以避免直接冲突的思路有相通之处,尽管最终燕国仍因国力不足而失败,但体现了 “伐交” 在战争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