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曰:凡论人心,观事传,不可不熟,不可不深。天为高矣,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未尝休也;地为大矣,而水泉草木毛羽裸鳞未尝息也。凡居于天地之间、六合之内者,其务为相安利也,夫为相害危者,不可胜数。人事皆然。事随心,心随欲。欲无度者,其心无度。心无度者,则其所为不可知矣。人之心隐匿难见,渊深难测。故圣人于事志焉。圣人之所以过人以先知,先知必审征表。无征表而欲先知,尧、舜与众人同等。征虽易,表虽难,圣人则不可以飘矣。众人则无道至焉。无道至则以为神,以为幸。非神非幸,其数不得不然。郈成子、吴起近之矣。

郈成子为鲁聘于晋,过卫,右宰谷臣止而觞之。陈乐而不乐,酒酣而送之以璧。顾反,过而弗辞。其仆曰:“向者右宰谷臣之觞吾子也甚欢,今侯渫过而弗辞?”郈成子曰:“夫止而觞我,与我欢也。陈乐而不乐,告我忧也。酒酣而送我以璧,寄之我也。若由是观之,卫其有乱乎!”倍卫三十里,闻甯喜之难作,右宰谷臣死之,还车而临,三举而归。至,使人迎其妻子,隔宅而异之,分禄而食之。其子长而反其璧。孔子闻之,曰:“夫智可以微谋、仁可以托财者,其郈成子之谓乎!”郈成子之观右宰谷臣也,深矣妙矣。不观其事而观其志,可谓能观人矣。

吴起治西河之外,王错谮之于魏武侯,武侯使人召之。吴起至于岸门,止车而休,望西河,泣数行而下。其仆谓之曰:“窃观公之志,视舍天下若舍屣。今去西河而泣,何也?”吴起雪泣而应之曰:“子弗识也。君诚知我,而使我毕能,秦必可亡,而西河可以王。今君听谗人之议,而不知我,西河之为秦也不久矣,魏国从此削矣。”吴起果去魏入荆,而西河毕入秦。魏日以削,秦日益大。此吴起之所以先见而泣也。

古之善相马者,寒风是相口齿,麻朝相颊,子女厉相目,卫忌相髭,许鄙相[插图],投伐褐相胸胁,管青相唇肳,陈悲相股脚,秦牙相前,赞君相后。凡此十人者,皆天下之良工也。其所以相者不同,见马之一征也,而知节之高卑,足之滑易,材之坚脆,能之长短。非独相马然也,人亦有征,事与国皆有征。圣人上知千岁,下知千岁,非意之也,盖有自云也。绿图幡薄,从此生矣。

白话文翻译

第八点说:大凡议论人心、观察事情的流传,不能不熟悉,不能不深入。天很高,而日月星辰、云气雨露从未停歇;地很大,而水泉草木、鸟兽鱼虫从未止息。凡是生活在天地之间、四方之内的事物,它们的本分是互相带来利益和安全,而互相造成危害和危险的情况,多得数不清。人间的事情都是这样。事情随着心意,心意随着欲望。欲望没有限度的人,他的心意也没有限度。心意没有限度的人,他的所作所为就难以预料了。人的心思隐藏很深,难以看见,像深渊一样难以探测。所以圣人在事情上留意人的志向。圣人之所以超过常人能预先知道,是因为预先知道必定审察征兆和表象。没有征兆和表象却想预先知道,尧、舜也和普通人一样。征兆虽然容易看到,表象虽然难以把握,圣人却不能马虎对待。普通人没有途径达到这种境界。没有途径达到,就认为是神灵,认为是侥幸。其实不是神灵也不是侥幸,是事理的必然结果。郈成子、吴起就接近这种境界了。

郈成子为鲁国出使晋国,路过卫国,右宰谷臣留住他并设宴招待。陈设音乐却不快乐,酒喝到畅快时把玉璧送给郈成子。郈成子返回时,路过卫国却不告辞。他的仆人说:“先前右宰谷臣宴请您很欢乐,现在您为何漫不经心地路过却不告辞?” 郈成子说:“他留住我并宴请我,是和我欢乐相处。陈设音乐却不快乐,是告诉我他有忧愁。酒喝到畅快时把玉璧送给我,是把玉璧托付给我。由此看来,卫国大概有动乱吧!” 离开卫国三十里,听说甯喜发动叛乱,右宰谷臣死于叛乱,郈成子掉转车子回到卫国,哭吊了三次才返回。回到鲁国后,派人迎接谷臣的妻子儿女,隔出房屋让他们居住,分出俸禄供养他们。谷臣的儿子长大后,郈成子把玉璧还给了他。孔子听说后,说:“智慧可以用来谋划隐秘的事、仁德可以用来托付财物的人,说的就是郈成子吧!” 郈成子观察右宰谷臣,深刻又精妙。不看他做的事而看他的志向,可以说是能观察人了。

吴起治理西河之外,王错在魏武侯面前诋毁他,武侯派人召见他。吴起来到岸门,停下车休息,望着西河,眼泪一行行流下。他的仆人对他说:“我私下观察您的志向,看待放弃天下就像扔掉鞋子一样。现在离开西河却哭泣,为什么呢?” 吴起擦干眼泪回答说:“你不明白。君主如果真的了解我,让我完全施展才能,秦国一定可以灭亡,西河之地可以成就王业。现在君主听信谗言,不了解我,西河被秦国夺取就不久了,魏国从此会削弱。” 吴起果然离开魏国进入楚国,西河全部归入秦国。魏国一天天削弱,秦国一天天强大。这就是吴起预先看到而哭泣的原因。

古代善于相马的人,寒风观察口齿,麻朝观察脸颊,子女厉观察眼睛,卫忌观察胡须,许鄙观察臀部,投伐褐观察胸胁,管青观察嘴唇,陈悲观察腿脚,秦牙观察马的前部,赞君观察马的后部。这十个人,都是天下的能手。他们相马的方法不同,却能从马的一个特征,知道马的骨节高低、腿脚快慢、材质坚脆、能力大小。不只是相马如此,人也有征兆,事情和国家都有征兆。圣人上知千年,下知千年,不是凭主观臆断,是有依据的。绿图幡薄(祥瑞的征兆),就是由此产生的。

注释

六合:指天地四方,代指天下。

征表:“征” 指征兆,“表” 指表象,代指事物显露出来的迹象。

郈(hòu)成子: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以智慧和仁德著称。

右宰谷臣:春秋时期卫国大夫,“右宰” 是官职名,谷臣是人名。

甯喜之难:春秋时期卫国的一场叛乱,甯喜(卫国大夫)发动政变,右宰谷臣参与其中并被杀。

三举:指多次哭吊,“举” 在这里指哭吊的动作。

吴起: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曾在魏、楚等国任职,主持变法。

西河之外:指黄河以西的地区,当时属魏国,是抵御秦国的战略要地。

王错: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因与吴起不和而诋毁他。

岸门:地名,在今山西河津南,是魏国西部的重要关口。

雪泣:擦干眼泪,“雪” 在这里作动词,意为 “擦拭”。

寒风、麻朝、子女厉、卫忌、许鄙、投伐褐、管青、陈悲、秦牙、赞君:都是古代传说中善于相马的人,各有擅长的观察部位。

[插图]:原字缺失,结合上下文,应为马的某个部位(如臀部、脊背等)。

唇肳(wěn):嘴唇和咽喉,“肳” 指咽喉。

绿图幡薄:“绿图” 即 “河图”,“幡薄” 即 “符箓”,都是古代传说中象征祥瑞的征兆,认为是圣人出现、天下将治的预兆。

延伸阅读

《论语・为政》:“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孔子提出观察人的方法,与本文中 “不观其事而观其志” 的观点一致,都强调通过深入观察人的行为动机和志向,而非表面现象来判断人。

《孙子兵法・谋攻》:“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孙武强调战前对敌方情况的了解,与本文中吴起 “先见西河之失”、郈成子 “预知卫国之乱” 的事例相呼应,体现 “审征表” 对预判事情发展的重要性。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详细记载了吴起的生平,包括他治理西河、被谗言所害离开魏国的经历,可印证本文中吴起 “望西河而泣” 的背景,深入理解其军事才能和政治遭遇。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观表》:本文节选自《观表》篇,该篇核心思想是 “审征表而知未来”,通过相马、观人等事例,强调事物的征兆与结果的必然联系,其余段落(如对 “圣人见微知著” 的论述)可进一步补充 “观表” 的内涵。

《韩非子・说林上》:记载了多个 “见微知著” 的故事,如 “纣为象箸而箕子怖”,与本文中郈成子、吴起的事例类似,都体现通过细微迹象预判未来的智慧,可对比法家与杂家在 “观事” 思路上的异同。

《列子・说符》:“圣人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 列子对 “先知” 的解释,与本文中 “圣人之所以过人以先知,先知必审征表” 的观点一致,可共同理解古代思想中 “见微知著” 的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