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曰:凡农之道,厚之为宝。斩木不时,不折必穗;稼就而不获,必遇天菑。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是以人稼之容足,耨之容耨,据之容手。此之谓耕道。

是以得时之禾,长秱长穗,大本而茎杀,疏穖而穗大,其粟圆而薄糠,其米多沃而食之强。如此者不风。先时者,茎叶带芒以短衡,穗鉅而芳夺,秮米而不香。后时者,茎叶带芒而末衡,穗阅而青零,多秕而不满。

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如此者不饴。先时者,大本而华,茎杀而不遂,叶膏短穗。后时者,小茎而麻长,短穗而厚糠,小米黚而不香。

得时之稻,大本而茎葆,长秱疏穖,穗如马尾,大粒无芒,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香。如此者不益。先时者,本大而茎叶格对,短秱短穗,多秕厚糠,薄米多芒。后时者,纤茎而不滋,厚糠多秕,[插图]辟米,不得待定熟,卬天而死。

得时之麻,必芒以长,疏节而色阳,小本而茎坚,厚枲以均,后熟多荣,日夜分复生。如此者不蝗。

得时之菽,长茎而短足,其荚二七以为族[一〇],多枝数节,竞叶蕃实,大菽则圆,小菽则抟以芳,称之重,食之息以香。如此者不虫。先时者,必长以蔓,浮叶疏节,小荚不实[一一]。后时者,短茎疏节,本虚不实。

得时之麦,秱长而颈黑,二七以为行,而服薄䅵而赤色,称之重,食之致香以息,使人肌泽且有力。如此者不蚼蛆。先时者,暑雨未至,胕动蚼蛆而多疾,其次羊以节。后时者,弱苗而穗苍狼,薄色而美芒。

是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茎相若,称之,得时者重,粟之多。量粟相若而舂之,得时者多米。量米相若而食之[一二],得时者忍饥。是故得时之稼,其臭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卫变强,[插图]气不入,身无苛殃。黄帝曰:“四时之不正也,正五谷而已矣。”

白话文翻译

第六点说:农业生产的原则,注重丰厚(顺应时令、精耕细作带来的丰硕成果)是最宝贵的。砍伐树木不合时令,即使不折断也会弯曲;庄稼成熟却不收割,必定会遭遇天灾。庄稼,种植它的是人,孕育它的是土地,滋养它的是上天。因此,耕种时要留出足以容脚的空间,除草时要留出足以挥动农具的空间,收割时要留出足以伸手的空间。这就是耕种的规律。

所以赶上时令的禾苗,秸秆长、穗子长,根部粗大而茎部逐渐纤细,谷粒稀疏而穗子饱满,谷粒圆润且糠皮薄,米粒饱满有光泽且吃起来有韧性。这样的禾苗不会被风吹倒。赶在时令之前种植的,茎叶带着芒刺,秸秆短而横生,穗子虽大却失去香气,米粒坚实却不香。错过时令种植的,茎叶带着芒刺,秸秆末端横生,穗子瘦小且呈青色而零落,瘪谷多而不饱满。

赶上时令的黍子,芒茎低垂,穗芒细长,米粒聚集且糠皮薄,容易舂捣,吃起来不噎人且香气浓郁。这样的黍子不会糖化变质。赶在时令之前种植的,根部粗大却开花多,茎部纤细而生长不畅,叶子肥厚但穗子短小。错过时令种植的,茎部细小且纤维粗长,穗子短小且糠皮厚,米粒小而色黑且没有香气。

赶上时令的稻谷,根部粗大且茎部健壮,秸秆长、谷粒稀疏,穗子像马尾一样,米粒大且无芒,聚集生长且糠皮薄,容易舂捣且吃起来香甜。这样的稻谷不会生虫。赶在时令之前种植的,根部粗大且茎叶交错阻碍,秸秆短、穗子短,瘪谷多、糠皮厚,米粒瘦薄且多芒。错过时令种植的,茎部纤细而不繁茂,糠皮厚、瘪谷多,米粒开裂,不等完全成熟就仰头枯死。

赶上时令的麻,芒必定细长,茎节稀疏且颜色鲜亮,根部细小且茎部坚实,麻纤维厚实均匀,晚熟且花絮多,在日夜平分时还能生长。这样的麻不会遭受蝗灾。

赶上时令的豆类,茎部长而根部短,豆荚以十四枚为一簇,分枝多、茎节多,叶子繁茂、果实饱满,大豆圆润,小豆聚集生长且香气浓郁,称重时沉重,吃起来耐饥且香气足。这样的豆类不会生虫。赶在时令之前种植的,必定茎部细长而蔓延,叶子漂浮、茎节稀疏,豆荚小而不饱满。错过时令种植的,茎部短小、茎节稀疏,根部空虚而果实不饱满。

赶上时令的麦子,秸秆长且颈部发黑,以十四株为一行,麦穗覆盖层薄、麦粒赤色,称重时沉重,吃起来香气浓郁且耐饥,使人肌肤润泽且有力气。这样的麦子不会生蚼蛆。赶在时令之前种植的,暑雨还没到来就会因热气涌动而生蚼蛆,多病虫害,其次是茎节像羊的关节一样细弱。错过时令种植的,幼苗瘦弱且穗子灰白色,颜色浅淡但芒好看。

因此,赶上时令的庄稼兴旺,错过时令的庄稼歉收。茎部看起来差不多,称重时,赶上时令的更重,谷粒更多。谷粒数量看起来差不多而舂捣后,赶上时令的出米更多。米粒数量看起来差不多而食用时,赶上时令的更耐饥。所以赶上时令的庄稼,气味芳香,味道甘甜,元气充沛,吃一百天,能使人耳聪目明,心思睿智,四肢强健,邪气不侵,身体没有疾病。黄帝说:“四季气候不正常时,矫正五谷(让它们顺应时令生长)就可以了。”

注释

厚之为宝:以丰厚(顺应时令、精耕细作带来的成果)为宝贵。

斩木不时,不折必穗:砍伐树木不合时令,即使不折断也会弯曲,“穗” 通 “颓”,弯曲。

稼就而不获:庄稼成熟却不收割,“就” 指成熟。

容足:留出足以容脚的空间(指耕作时的间距)。

容耨(nòu):留出足以挥动农具的空间。

容手:留出足以伸手的空间(指收割时的间距)。

秱(tóng):指麦秆、稻秆等农作物的茎。

茎杀:茎部逐渐纤细,“杀” 指逐渐变细。

疏穖(jì):谷粒稀疏(指谷粒间距合理,利于生长)。

不风:不会被风吹倒。

短衡:横向短小(指秸秆生长不舒展)。

穗鉅而芳夺:穗子大却失去香气,“鉅” 指大,“芳夺” 指香气丧失。

秮(yuè)米:米粒坚实(但无香气)。

末衡:末端横向生长(指秸秆末端杂乱)。

穗阅而青零:穗子瘦小且呈青色零落,“阅” 指瘦小。

徼(jiǎo)下:低垂,“徼” 指倾斜。

抟(tuán)米:米粒聚集生长,“抟” 指聚集。

不噮(yuē):不噎人,“噮” 指噎。

不饴(yí):不会糖化变质,“饴” 指麦芽糖(这里指糖化)。

大本而华:根部粗大却开花多,“华” 指开花(开花过多消耗养分)。

不遂:生长不畅。

麻长:纤维粗长(品质差)。

黚(qián):颜色黑。

茎葆(bǎo):茎部健壮,“葆” 指健壮。

不益:不会生虫(“益” 通 “溢”,这里指虫蛀)。

格对:交错阻碍,“格” 指阻碍。

纤茎而不滋:茎部纤细而不繁茂,“滋” 指繁茂。

[插图] 辟米:米粒开裂,“[插图] 辟” 指开裂。

卬(áng)天而死:仰头枯死,“卬” 通 “昂”。

色阳:颜色鲜亮。

厚枲(xǐ):麻纤维厚实,“枲” 指麻纤维。

多荣:花絮多,“荣” 指花絮。

日夜分复生:在日夜平分(春分、秋分)时还能生长。

长茎而短足:茎部长而根部短,“足” 指根部。

二七以为族:十四枚为一簇,“二七” 指十四,“族” 指簇。

竞叶蕃实:叶子繁茂、果实饱满,“竞叶” 指叶子竞相生长。

食之息以香:吃起来耐饥且香气足,“息” 指止饥、耐饥。

不虫:不会生虫。

浮叶疏节:叶子漂浮、茎节稀疏。

秱长而颈黑:秸秆长且颈部(靠近穗的部分)发黑。

服薄䅵(jiāo)而赤色:麦穗覆盖层薄、麦粒赤色,“服” 指覆盖层,“䅵” 指麦粒。

致香以息:香气浓郁且耐饥。

不蚼蛆(qú):不会生蚼蛆(一种害虫)。

胕(fū)动:热气涌动(指植物因过早起生长而受热)。

羊以节:茎节像羊的关节一样细弱。

穗苍狼:穗子灰白色,“苍狼” 指灰白色。

约:歉收、少。

其气章:元气充沛,“章” 指显著、充沛。

四卫:四肢(指身体的防卫机能)。

[插图] 气:邪气(原文缺失,据上下文推测为 “邪”)。

苛殃:疾病灾祸。

延伸阅读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强调顺应四季阴阳变化的重要性,与本文中 “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 的思想一致,体现古代 “天人相应” 的整体观在农业与养生中的共通性。

《氾胜之书・种谷》:“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上田,夫食九人;下田,夫食五人。可以益,不可以损。” 论述作物多样性与产量保障,与本文中不同作物 “得时”“失时” 的差异相呼应,说明顺应时令需结合作物特性。

《礼记・月令》:“孟夏之月…… 靡草死,麦秋至。断薄刑,决小罪,出轻系。蚕事毕,后妃献茧。乃收茧税,以桑为均,贵贱长幼如一,以给郊庙之服。” 记载夏季农事与政令,与本文中 “得时之麦…… 不蚼蛆” 的物候描述相互印证,展现时令对农事与社会活动的统筹作用。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审时》:与本文内容完全一致,是中国古代最早系统论述 “农时” 重要性的文献,详细对比了禾、黍、稻、麻、菽、麦六种作物 “得时”“先时”“后时” 的差异,可系统理解 “顺时耕作” 对作物品质和产量的影响。

《齐民要术・种谷》:“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贾思勰总结的耕作原则与本文中 “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 的核心思想一致,是对先秦 “审时” 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诗经・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 以诗歌形式记录不同月份的物候与农事,与本文中 “得时之麻…… 不蝗”“得时之菽…… 不虫” 的物候特征相互印证,展现古代对自然规律的细致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