察传
分类:论·慎行论 浏览量:
六曰: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句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白话文翻译
第六点说:听到的话不能不仔细考察。经过几次传述,白的会变成黑的,黑的会变成白的。所以狗像玃,玃像母猴,母猴像人,但人和狗的差别就很大了。这是愚笨的人造成大错的原因。
听到消息并仔细考察,就会带来福气;听到消息却不考察,不如没听到。齐桓公从鲍叔那里听说管仲,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听说孙叔敖,都仔细考察了,所以国家能在诸侯中称霸。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说越王勾践,智伯从张武那里听说赵襄子,没有仔细考察,所以国家灭亡、自身丧命。
凡是听到传闻一定要深入研究,对于涉及人的传闻,必须用事理来验证。鲁哀公问孔子:“乐正夔只有一只脚,是真的吗?” 孔子说:“从前舜想用音乐向天下人传布教化,就让重黎从民间举荐夔,提拔他,舜任命他为乐正。夔于是校正六律,调和五声,使音乐与八方之风相通,天下人都非常顺从。重黎又想多找些像夔这样的人,舜说:‘音乐是天地的精华,是得失的关键,所以只有圣人才能调和音乐。调和音乐是音乐的根本。像夔这样的人,有一个就足够了。’所以说‘夔一足’,不是说夔只有一只脚。” 宋国的丁氏,家里没有井,要出去打水,经常得有一个人在外专门做这件事。等到他家挖了井,告诉别人说:“我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有人听到后传述说:“丁氏挖井挖出了一个人。” 国都里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被宋国国君听到了。宋国国君派人向丁氏询问。丁氏回答说:“是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不是从井里挖出了一个人。” 像这样寻求传闻,不如没听到。子夏到晋国去,路过卫国,有个读史书的人说:“晋军三豕过河。” 子夏说:“不对,是己亥(日期)。‘己’和‘三’字形相近,‘豕’和‘亥’字形相似。” 到了晋国后询问这件事,果然是说 “晋军在己亥那天过河”。
言辞有很多看似错误实际正确的,也有很多看似正确实际错误的。是与非的界限,不能不分清。这是圣人所慎重对待的。既然这样,那么怎样才能慎重呢?根据事物的情理和人的情理来考察所听到的传闻,就能得到真实的情况了。
注释
察:仔细考察、审辨。
玃(jué):一种猿类动物,形似猕猴而体型较大。
母猴:即猕猴。
大过:犯大错。
管子:即管仲,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经鲍叔牙推荐辅佐齐桓公称霸。
楚庄:即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经沈尹筮推荐任用孙叔敖,使楚国称霸。
孙叔敖:春秋时期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称霸。
沈尹筮(shì):春秋时期楚国大夫,曾推荐孙叔敖。
吴王:指吴王夫差,春秋时期吴国国君,因听信太宰嚭的谗言,放过越王勾践,最终被勾践灭国。
句践:即越王勾践,春秋时期越国国君,卧薪尝胆,最终灭吴称霸,“句” 通 “勾”。
太宰嚭(pǐ):春秋时期吴国太宰,因收受越国贿赂,劝夫差放过勾践,导致吴国灭亡。
智伯:即智瑶,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因不听劝谏,攻打赵襄子,最终被赵、韩、魏三家所灭。
赵襄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领袖,联合韩、魏灭智伯。
张武:智伯的家臣,曾劝智伯攻打赵襄子,加速智伯的灭亡。
乐正夔(kuí):乐正是古代官职名,掌管音乐;夔是舜时期的乐官,传说他精通音律。
重黎:古代官职名,掌管天地神灵祭祀,这里指担任重黎官职的人。
草莽之中:指民间、荒野,形容夔出身低微。
六律:古代乐律的统称,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种阳律。
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
八风:指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方向的风,这里代指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溉汲:打水,“溉” 指浇灌,“汲” 指从井里打水。
得一人之使:得到一个人的劳力(指不用再派人专门打水)。
史记:这里指记载历史的书,非司马迁的《史记》。
三豕涉河:“豕” 指猪,字面意思是 “三头猪过河”,实际应为 “己亥涉河”(日期)。
己亥:古代干支纪日,“己” 是天干,“亥” 是地支。
是非之经:是与非的界限,“经” 指界限、标准。
缘:依据、根据。
延伸阅读
《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强调学习与思考结合的重要性,与本文中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无闻矣” 的思想一致,都主张对信息要 “审辨思考” 而非盲目接受。
《史记・管晏列传》:记载了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的过程,以及管仲如何辅佐齐桓公称霸,与本文中 “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 故国霸诸侯也” 的内容相互印证,可补充 “审听贤言” 对国家发展的关键作用。
《吕氏春秋・慎行论》:该论包含多篇强调 “慎行”“审辨” 的文章,与本文 “得言不可以不察” 的主题相呼应,其中 “察传”(即本文)是核心,可系统理解《吕氏春秋》对 “审辨信息” 的重视。
相关阅读
《韩非子・内储说上》:“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韩非用 “三人成虎” 的典故说明传闻易被误信,与本文中 “数传而白为黑” 的观点一致,都强调对传闻的审辨。
《论衡・语增篇》:王充批判当时对历史事件的夸张记载,主张 “考之以心,效之以事”,与本文中 “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 的审辨方法相通,可对比汉代学者对 “传闻真实性” 的思考。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载了 “晋师己亥涉河” 的历史背景(晋国军队在己亥日渡过黄河),印证了本文中子夏纠正 “三豕涉河” 的正确性,展现 “字形相似” 是传闻失真的常见原因之一。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