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有知顺之为倒、倒之为顺者,则可与言化矣。至长反短,至短反长,天之道也。

荆庄王欲伐陈,使人视之。使者曰:“陈不可伐也。”庄王曰:“何故?”对曰:“城郭高,沟洫深,蓄积多也。”甯国曰:“陈可伐也。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矣。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矣。兴兵伐之,陈可取也。”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田成子之所以得有国至今者,有兄曰完子,仁且有勇。越人兴师诛田成子,曰:“奚故杀君而取国?”田成子患之。完子请率士大夫以逆越师,请必战,战请必败,败请必死。田成子曰:“夫必与越战可也,战必败,败必死,寡人疑焉。”完子曰:“君之有国也,百姓怨上,贤良又有死之臣蒙耻。以完观之也,国已惧矣。今越人起师,臣与之战,战而败,贤良尽死,不死者不敢入于国。君与诸孤处于国,以臣观之,国必安矣。”完子行,田成子泣而遣之。夫死败,人之所恶也,而反以为安,岂一道哉?故人主之听者与士之学者,不可不博。

尹铎为晋阳,下,有请于赵简子。简子曰:“往而夷夫垒。我将往,往而见垒,是见中行寅与范吉射也。”铎往而增之。简子上之晋阳,望见垒而怒曰:“嘻!铎也欺我!”于是乃舍于郊,将使人诛铎也。孙明进谏曰:“以臣私之,铎可赏也。铎之言固曰:见乐则淫侈,见忧则诤治,此人之道也。今君见垒念忧患,而况群臣与民乎?夫便国而利于主,虽兼于罪,铎为之。夫顺令以取容者,众能之,而况铎欤?君其图之!”简子曰:“微子之言,寡人几过。”于是乃以免难之赏赏尹铎。人主太上喜怒必循理,其次不循理,必数更,虽未至大贤,犹足以盖浊世矣。简子当此。世主之患,耻不知而矜自用,好愎过而恶听谏,以至于危。耻无大乎危者。

白话文翻译

第一点说:事情往往有看似违背常理实则顺应规律的,也有看似顺应规律实则违背常理的。能明白看似顺应规律实则违背常理、看似违背常理实则顺应规律的道理,就可以和他谈论事物的变化了。最长的反而成为最短的,最短的反而成为最长的,这是自然的规律。

楚庄王想攻打陈国,派人去侦察。使者回来报告说:“陈国不能攻打。” 庄王问:“为什么?” 使者回答:“陈国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积蓄的物资很多。” 甯国说:“陈国可以攻打。陈国是个小国,却积蓄了很多物资,说明赋税繁重,百姓就会怨恨君主。城墙高大,护城河深邃,说明百姓的力气已经耗尽了。起兵攻打它,陈国一定能攻取。” 庄王听从了甯国的意见,最终攻取了陈国。

田成子能拥有齐国直到现在,原因之一是他有个哥哥叫完子,仁爱且勇敢。越国人出兵讨伐田成子,说:“你为什么杀死君主夺取国家?” 田成子对此很担忧。完子请求率领士大夫迎战越军,要求一定要作战,作战一定要失败,失败后一定要战死。田成子说:“一定要和越国作战是可以的,但作战一定要失败、失败后一定要战死,我对此有疑问。” 完子说:“您拥有国家,百姓怨恨君主,贤良的臣子中还有因您篡国而蒙受耻辱、甘愿赴死的人。在我看来,国家已经人心惶惶了。现在越国人出兵,我和他们作战,战败后,贤良的人都会战死,没死的人也不敢回到国内。您和留下的孤儿(指没有参与战乱的人)守在国内,在我看来,国家一定会安定。” 完子出发时,田成子哭着为他送行。死亡和失败,是人们所厌恶的,完子却用它们来使国家安定,这难道是一种常理吗?所以君主听取意见和士人做学问,不能不广博。

尹铎治理晋阳,离职前向赵简子请示。简子说:“去把那些营垒拆平。我将来去晋阳,要是看到营垒,就像看到了中行寅和范吉射(的叛乱)。” 尹铎去了之后,反而把营垒加高了。简子前往晋阳,望见营垒,愤怒地说:“哼!尹铎欺骗我!” 于是就住在郊外,要派人去诛杀尹铎。孙明进谏说:“以我私下的看法,尹铎应该得到奖赏。尹铎的想法本来是:看到安乐的事物就会放纵奢侈,看到忧患的事物就会励精图治,这是人之常情。现在您看到营垒就想到忧患,更何况群臣和百姓呢?对国家有利、对君主有益的事,即使会被加罪,尹铎也会去做。顺从命令来讨好君主,这是很多人都能做到的,何况尹铎呢?您还是好好考虑一下吧!” 简子说:“没有你的话,我几乎犯了错误。” 于是就用 “免除灾难的奖赏” 赏赐了尹铎。君主最高明的是喜怒必定遵循事理,其次是即使不遵循事理,也必定会多次改正,这样即使算不上大贤,也足以超越乱世了。赵简子就属于这一类。世上君主的弊病,在于以不知为耻而又自负专断,喜欢坚持错误而厌恶听取劝谏,最终导致危险。没有比危险更大的耻辱了。

注释

倒:违背常理、颠倒。

顺:顺应规律、合理。

化:事物的变化规律。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指事物发展到极端会向相反方向转化(如夏至白天最长,之后逐渐变短;冬至白天最短,之后逐渐变长)。

荆庄王:即楚庄王,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曾称霸诸侯。

陈:古国名,在今河南淮阳一带。

城郭:城墙,“城” 指内城,“郭” 指外城。

沟洫(xù):护城河,“洫” 指田间水道,这里指护城河。

甯国:楚国大夫。

罢(pí):通 “疲”,疲惫、耗尽。

田成子:即田常,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后篡夺齐国政权。

完子:田成子的哥哥。

逆越师:迎战越军,“逆” 指迎击。

诸孤:指战争中死去的贤良臣子的后代,这里代指未参与战乱的人。

尹铎:赵简子的家臣,负责治理晋阳。

晋阳:古地名,在今山西太原,赵国重要城邑。

赵简子:即赵鞅,春秋时期晋国大夫,赵国基业的奠基人。

夷夫垒:拆平那些营垒,“夷” 指铲平,“垒” 指防御工事。

中行寅与范吉射:均为春秋时期晋国大夫,曾发动叛乱,与赵简子为敌,其营垒曾设在晋阳。

孙明:赵简子的家臣,善于进谏。

诤(zhèng)治:励精图治,“诤” 通 “争”,指努力争取。

取容:讨好、取悦。

微子之言:没有你的话,“微” 指没有。

免难之赏:指因避免灾祸而给予的奖赏(尹铎通过增垒让赵简子警惕忧患,避免了潜在的危险)。

矜(jīn)自用:自负专断,“矜” 指自负,“自用” 指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

愎(bì)过:坚持错误,“愎” 指固执。

延伸阅读

《史记・楚世家》:记载了楚庄王 “问鼎中原” 及称霸的过程,包括他攻打陈国的背景(陈国大夫夏征舒弑君,楚庄王借机讨伐),与本文中 “荆庄王欲伐陈…… 遂取陈焉” 的内容相互印证,可补充楚庄王通过 “辨顺逆” 实现扩张的历史细节。

《韩非子・难二》:“赵简子围卫之郛,犀首、孙桓子救卫。简子谓左右曰:‘吾不知子之所欲,其少我师乎?’……” 文中涉及赵简子的决策智慧,与本文中 “简子当此(不循理而数更)” 的评价相呼应,展现赵简子善于纳谏、修正错误的特点。

《老子・四十五章》:“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老子论述 “物极必反” 的道理,与本文中 “至长反短,至短反长” 的思想一致,均强调事物表面与本质可能相反,需透过现象看规律。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别类》:核心论述 “事物分类的复杂性”,文中 “物多类然而不然” 的观点与本文中 “事多似倒而顺,多似顺而倒” 一致,强调需警惕 “表面相似实则不同” 的现象。

《战国策・赵策》:记载了尹铎治理晋阳的后续影响,如 “赵襄子(赵简子之子)保晋阳,三易、三叛而民不叛,尹铎之化也”,与本文中 “尹铎为晋阳…… 增之” 的行为相互补充,说明尹铎的治理为赵国奠定了民心基础。

《新序・杂事》:记载了 “楚庄王听沈尹茎之言而霸” 的故事,楚庄王通过纳谏认清 “表象与本质” 的区别,与本文中楚庄王伐陈 “听甯国之言” 的逻辑一致,展现贤主 “辨顺逆” 的能力对霸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