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曰:名号大显,不可强求,必繇其道。治物者,不于物于人。治人者,不于人于君。治君者,不于君于天子。治天子者,不于天子于欲。治欲者,不于欲于性。性者,万物之本也,不可长,不可短,因其固然而然之,此天地之数也。窥赤肉而乌鹊聚[,狸处堂而众鼠散,衰绖陈而民知丧,竽瑟陈而民知乐,汤武修其行而天下从,桀纣慢其行而天下畔,岂待其言哉?君子审在己者而已矣。

荆有善相人者,所言无遗策,闻于国。庄王见而问焉。对曰:“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观布衣也,其友皆孝悌纯谨畏令,如此者,其家必日益,身必日荣,此所谓吉人也。观事君者也,其友皆诚信有行好善,如此者,事君日益,官职日进,此所谓吉臣也。观人主也,其朝臣多贤,左右多忠,主有失,皆交争证谏,如此者,国日安,主日尊,天下日服,此所谓吉主也。臣非能相人也,能观人之友也。”庄王善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故贤主之时见文艺之人也,非特具之而已也,所以就大务也。夫事无大小,固相与通。田猎驰骋弋射走狗,贤者非不为也,为之而智日得焉,不肖主为之而智日惑焉。志曰:“骄惑之事,不亡奚待?”

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霸王有不先耕而成霸王者,古今无有。此贤者不肖之所以殊也。贤不肖之所欲与人同,尧、桀、幽、厉皆然,所以为之异。故贤主察之,以为不可,弗为;以为可,故为之。为之必繇其道,物莫之能害,此功之所以相万也。

白话文翻译

第六点说:名声和称号能够显著传扬,是不能强求的,必须遵循正确的途径。治理具体事物的关键,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人;治理人的关键,不在于人本身而在于君主;治理君主的关键,不在于君主本身而在于天子;治理天子的关键,不在于天子本身而在于欲望;治理欲望的关键,不在于欲望本身而在于天性。天性是万物的根本,不能人为加长,也不能人为缩短,只能顺应它的本来面貌让它自然发展,这是天地间的规律。看到鲜红的血肉,乌鸦喜鹊就会聚集过来;狸猫待在堂上,老鼠就会四散逃跑;孝服摆出来,人们就知道有丧事;竽瑟等乐器摆出来,人们就知道有喜事。商汤、周武王修养自身品行,天下人就归顺他们;夏桀、商纣放纵自身行为,天下人就背叛他们。这些难道还需要用言语去宣扬吗?君子只需审视自身的行为就够了。

楚国有个善于给人看相的人,他的预言没有一次失误,在全国都出了名。楚庄王召见他,问他看相的秘诀。他回答说:“我不是能给人看相,而是能观察人的朋友。观察平民,如果他的朋友都是孝顺父母、友爱兄弟、纯朴谨慎、敬畏法令的人,像这样的人,他的家必定会日益兴旺,自身必定会日益荣耀,这就是所谓的吉人。观察侍奉君主的人,如果他的朋友都是诚实守信、品行端正、喜欢行善的人,像这样的人,侍奉君主会日益尽心,官职会日益晋升,这就是所谓的吉臣。观察君主,如果他的朝廷里贤能的大臣多,身边忠诚的侍从多,君主有过失,大臣们都争相劝谏,像这样的君主,国家会日益安定,自身会日益尊贵,天下会日益归顺,这就是所谓的吉主。我不是能给人看相,而是能观察人的朋友啊。” 楚庄王认为他说得很好,于是加紧招揽贤士,日夜不松懈,最终称霸天下。所以贤明的君主时常召见有技艺的人,不只是为了拥有他们而已,而是用他们来成就大事。事情无论大小,原本都是相互关联的。打猎、驰骋、射箭、养狗,贤能的君主不是不做这些事,但做这些事时智慧会日益增长;不贤的君主做这些事时智慧会日益昏惑。古书上说:“做骄纵昏惑的事,不灭亡还等什么?”

齐国有个喜欢打猎的人,花费了很长时间却没打到野兽。回家后愧对家人,出门后愧对朋友和同乡。他思考自己打不到野兽的原因,是因为猎狗不好。想要得到好猎狗,可家里贫穷没有钱买。于是他回去努力耕种。努力耕种家里就富裕了,家里富裕了就有钱买好猎狗,猎狗好了就经常能打到野兽,打猎的收获常常超过别人。不只是打猎,所有事情都是这样。成就霸王之业却不先打好基础(像耕种一样积累实力)就成功的,古今都没有过。这就是贤能与不贤能的人不同的地方。贤能和不贤能的人,他们的欲望和别人没什么不同,尧、桀、周幽王、周厉王都是这样,只是他们做事的方式不同。所以贤明的君主会仔细考察,如果认为不可做,就不做;如果认为可以做,就去做。做的时候必定遵循正确的途径,事物就没有能妨害他的,这就是他们的功业相差万倍的原因。

注释

繇(yóu):通 “由”,遵循、经由。

赤肉:鲜红的血肉,代指食物。

狸(lí):即野猫,善捕鼠。

衰绖(cuī dié):古代丧服,“衰” 是麻布丧服,“绖” 是丧服中的麻带。

竽瑟:两种乐器,代指乐器,象征欢乐的场合。

慢其行:放纵自身行为,“慢” 指懈怠、放纵。

畔(pàn):通 “叛”,背叛。

相人:给人看相,判断吉凶祸福。

无遗策:没有失误的判断,“遗策” 指失算。

孝悌(tì):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悌” 指弟弟敬爱兄长。

纯谨:纯朴谨慎。

交争证谏:争相劝谏,“证谏” 指直言规劝。

文艺之人:有技艺的人(这里包括有治国才能的人)。

特具之:只是拥有他们,“特” 指只、仅仅。

弋(yì)射:用带有绳子的箭射猎。

走狗:用于打猎的狗。

旷日持久:耗费时日,拖延很久。

州里:同乡,古代以二十五家为里,五百家为州。

疾耕:努力耕种,“疾” 指努力、尽力。

幽、厉:即周幽王和周厉王,均为西周的昏君,周厉王因暴政被驱逐,周幽王因宠褒姒亡国。

殊:不同、区别。

相万:相差万倍,形容差距极大。

延伸阅读

《论语・里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孔子强调 “务本” 的重要性,与本文中 “齐人好猎…… 先耕而成霸王” 的道理一致,都主张做事需先打好基础。

《孟子・公孙丑上》:“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主张扩充自身善性(即 “治欲于性”),与本文中 “性者,万物之本也…… 因其固然而然之” 的思想相呼应,强调顺应天性、修养根本的重要性。

《史记・楚世家》:记载了楚庄王 “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的事迹,他 “罢淫乐,听政,所诛者数百人,所进者数百人”,与本文中 “庄王善之,于是疾收士,日夜不懈,遂霸天下” 的内容相互印证,展现楚庄王从 “不治” 到 “励精图治” 的转变。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先己》:核心论述 “君主需先修养自身”,文中 “昔者先圣王成其身而天下成,治其身而天下治” 的观点与本文中 “君子审在己者而已矣” 一致,强调 “治内” 是 “治外” 的根本。

《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是故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 韩非强调 “耕战” 是强国之本,与本文中 “齐人好猎…… 先耕而成霸王” 的 “耕为猎本” 思想相通,都主张 “务实本” 的重要性。

《淮南子・说山训》:“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 以 “织网” 喻 “务本”,与本文中 “疾耕则家富…… 狗良则数得兽” 的逻辑一致,说明成就事业需先做好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