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曰:身定、国安、天下治,必贤人。古之有天下也者七十一圣,观于《春秋》,自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其所以得之,所以失之,其术一也: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

先王之索贤人,无不以也。极卑极贱,极远极劳。虞用宫之奇、吴用伍子胥之言,此二国者,虽至于今存可也。则是国可寿也。有能益人之寿者,则人莫不愿之;今寿国有道,而君人者而不求,过矣。

尧传天下于舜,礼之诸侯,妻以二女,臣以十子,身请北面朝之:至卑也。伊尹,庖厨之臣也;傅说,殷之胥靡也,皆上相天子:至贱也。禹东至榑木之地,日出九津,青羌之野,攒树之所,㨉天之山,鸟谷、青丘之乡,黑齿之国;南至交阯、孙朴续[插图]之国,丹粟漆树沸水漂漂九阳之山,羽人、裸民之处,不死之乡;西至三危之国,巫山之下,饮露吸气之民,积金之山,其肱、一臂、三面之乡;北至人正之国,夏海之穷,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之野,禺强之所,积水、积石之山。不有懈堕,忧其黔首,颜色黎黑,窍藏不通,步不相过,以求贤人,欲尽地利:至劳也。得陶、化益、真窥、横革、之交五人佐禹,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

昔者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曰:“十日出而焦火不息,不亦劳乎?夫子为天子,而天下已治矣,请属天下于夫子。”许由辞曰:“为天下之不治与?而既已治矣。自为与?啁噍巢于林,不过一枝;偃鼠饮于河,不过满腹。归已,君乎!恶用天下?”遂之箕山之下,颍水之阳,耕而食,终身无经天下之色。故贤主之于贤者也,物莫之妨,戚爱习故不以害之,故贤者聚焉。贤者所聚,天地不坏,鬼神不害,人事不谋,此五常之本事也。

皋子,众疑取国,召南宫虔、孔伯产而众口止。

晋人欲攻郑,令叔向聘焉,视其有人与无人。子产为之诗曰:“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叔向归曰:“郑有人,子产在焉,不可攻也。秦、荆近,其诗有异心,不可攻也。”晋人乃辍攻郑。孔子曰:“《诗》云:‘无竞惟人。’子产一称而郑国免。”

白话文翻译

第五点说:自身安稳、国家安宁、天下太平,必须依靠贤人。古代拥有天下的七十一位圣王,从《春秋》来看,从鲁隐公到鲁哀公十二代君主,他们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原因,道理是一样的:得到贤人,国家没有不安定的,名声没有不荣耀的;失去贤人,国家没有不危险的,名声没有不耻辱的。

先王寻求贤人,没有什么方法不用。他们可以做到极其谦卑、极其卑贱(指放下身份),去极其遥远的地方、付出极大的辛劳。虞国采用宫之奇的建议、吴国采用伍子胥的建议,这两个国家即使到现在还能存在也是可能的。也就是说,国家是可以长久存在的。如果有能延长人寿命的人,那么人们没有不希望得到他的;现在有使国家长久存在的方法,而君主却不去寻求,这是错误的。

尧把天下传给舜,以诸侯之礼对待他,把两个女儿嫁给她,让十个儿子做他的臣属,自己请求面朝北朝拜他:这是极其谦卑的。伊尹,是厨房的奴仆;傅说,是殷商的刑徒,他们最终都成为天子的上相:这是从极其卑贱的地位崛起的。禹向东到过榑木之地,太阳升起的九津,青羌的原野,树木丛生的地方,高耸入云的山,鸟谷、青丘的乡邑,黑齿之国;向南到过交阯、孙朴、续之国,出产丹砂、漆树、沸水翻滚的九阳之山,羽人、裸民居住的地方,不死之乡;向西到过三危之国,巫山之下,饮露吸气的百姓居住的地方,积金之山,其肱、一臂、三面之人居住的乡邑;向北到过人正之国,夏海的尽头,衡山之上,犬戎之国,夸父的原野,禺强居住的地方,积水、积石之山。禹没有丝毫懈怠,为百姓担忧,脸色黝黑,身体器官都不顺畅,走路时脚步迈不过正常的距离,这样来寻求贤人,想充分利用土地的利益:这是极其辛劳的。得到陶、化益、真窥、横革、之交五人辅佐自己,所以功绩刻在金石上,写在盘盂上(流传后世)。

从前尧在沛泽之中拜见许由,说:“十个太阳出来了,而小火还不熄灭,不也太辛劳了吗?先生如果做天子,天下就已经太平了,请允许我把天下托付给先生。” 许由推辞说:“是因为天下不太平吗?可天下已经太平了。是为了自己吗?鸟在树林里筑巢,不过占用一根树枝;偃鼠在河边喝水,不过喝饱肚子。回去吧,君主!哪里用得着天下?” 于是许由到了箕山之下,颍水北岸,耕种为生,终身没有治理天下的神色。所以贤明的君主对于贤人,没有什么能妨碍他(重用贤人),亲戚、宠爱、亲信、故旧都不能损害贤人,所以贤人会聚集过来。贤人聚集的地方,天地不会毁坏它,鬼神不会伤害它,人事不会谋害它,这是五常(仁、义、礼、智、信)的根本。

皋子(因贤能)被众人怀疑要夺取国家,他召见南宫虔、孔伯产(两位贤人),众人的非议就停止了。

晋国人想攻打郑国,派叔向去出使,观察郑国有没有贤人。子产为叔向吟诵诗歌:“你如果思念我,就提起衣裳渡过洧水;你如果不思念我,难道就没有其他贤士?” 叔向回去后说:“郑国有贤人,子产在那里,不可以攻打。秦国、楚国离郑国很近,子产的诗里有警惕之心,不可以攻打。” 晋国人于是停止攻打郑国。孔子说:“《诗经》里说:‘国家强大全靠贤人。’子产一吟诵诗歌,郑国就免于战乱。”

注释

七十一圣:指古代传说中治理天下的七十一位圣王,具体所指不详,代指贤明的君主。

鲁隐公以至哀公十有二世:鲁国从隐公到哀公共十二代君主,《春秋》记载了这一时期的历史。

宫之奇:春秋时期虞国大夫,曾劝谏虞君不要借道给晋国,以防 “唇亡齿寒”,但未被采纳,虞国最终灭亡。

伍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夫,辅佐吴王阖闾、夫差,使吴国强大,后因劝谏夫差被赐死。

北面朝之:面朝北朝拜,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面北而朝,尧向舜朝拜,体现对贤人的极度尊重。

伊尹:商初大臣,原为商汤的厨师,后辅佐商汤灭夏,成为宰相。

傅说(yuè):商王武丁的宰相,原为刑徒(胥靡),武丁发现其贤能后提拔为相。

胥靡:古代对刑徒的称呼,指被强制劳动的罪犯。

榑(fú)木之地:即扶桑,传说中太阳升起的地方。

九津:传说中太阳升起处的九条河流。

青羌之野:古代少数民族青羌居住的原野。

㨉(zhì)天之山:高耸入云的山,“㨉” 意为支撑。

交阯(zhǐ):古代地名,在今越南北部。

丹粟:传说中像粟米一样的丹砂。

羽人、裸民:传说中身上长羽毛的人和不穿衣服的部族,代指偏远地区的部族。

三危之国:古代西域国家,在今甘肃敦煌一带。

其肱、一臂、三面之乡:传说中只有一条胳膊、三只眼睛的部族居住的地方,代指偏远异域。

夏海:即北海,传说中北方的大海。

犬戎之国:古代西北少数民族国家。

夸父之野:传说中夸父追日渴死的地方。

禺强:传说中北方的神灵,人面鸟身。

陶、化益、真窥、横革、之交:辅佐禹的五位贤人,具体事迹不详。

许由:古代隐士,尧想把天下让给他,他拒绝后隐居。

沛泽:沼泽名,许由隐居之地。

箕山、颍水:许由隐居的地方,在今河南登封一带,“阳” 指水的北岸。

皋子:古代贤人,具体身份不详。

南宫虔、孔伯产:辅佐皋子的贤人。

叔向: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贤能和外交才能著称。

子产:春秋时期郑国大夫,著名政治家,主持郑国改革,使郑国国力增强。

褰(qiān)裳涉洧(wěi):提起衣裳渡过洧水,“洧” 是郑国的河流名。

无竞惟人:出自《诗经・大雅・抑》,意为国家强大全靠贤人,“竞” 指强大。

延伸阅读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了尧禅让天下给舜的过程,包括尧 “妻以二女(娥皇、女英),臣以十子” 的细节,与本文中 “尧传天下于舜…… 身请北面朝之” 的内容一致,可补充尧对舜的 “至卑” 礼遇背后的选贤标准(以德为先)。

《论语・子路》:“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孔子强调 “举贤才” 是为政的关键,与本文中 “得贤人,国无不安” 的观点相呼应,体现儒家对 “贤人政治” 的重视。

《墨子・尚贤上》:“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 墨子主张 “尚贤” 应不论出身(如 “农与工肆之人”),与本文中 “伊尹,庖厨之臣也;傅说,殷之胥靡也,皆上相天子” 的事例一致,展现先秦诸子对 “贤才不问出身” 的共识。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求人》:与本文主题相近,详细记载了禹、尧、舜等圣王 “劳身苦形以求贤人” 的事迹,与本文中 “禹东至榑木之地…… 以求贤人” 的内容高度重合,可系统理解 “先王索贤人,无不以也” 的具体表现(谦卑、辛劳、不问出身)。

《战国策・郑策》:记载了子产治理郑国的政绩,包括他如何应对晋国的外交压力,与本文中 “子产为之诗曰…… 晋人乃辍攻郑” 的情节相互补充,展现贤人(子产)对国家安危的直接影响。

《庄子・逍遥游》:“尧让天下于许由,曰:‘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犹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夫子立而天下治,而我犹尸之,吾自视缺然。请致天下。’许由曰:‘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庄子对许由拒禅的记载,与本文中 “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 的描述一致,但更侧重许由的 “逍遥避世”,可对比《吕氏春秋》与《庄子》对 “贤人” 的不同定位(前者强调贤人对国家的作用,后者强调贤人的个体超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