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赏
分类:论·不苟论 浏览量:
四曰:民无道知天,民以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知天。四时寒暑日月星辰之行当,则诸生有血气之类皆为得其处而安其产。人臣亦无道知主,人臣以赏罚爵禄之所加知主。主之赏罚爵禄之所加者宜,则亲疏远近贤不肖皆尽其力而以为用矣。
晋文公反国,赏从亡者,而陶狐不与。左右曰:“君反国家,爵禄三出,而陶狐不与,敢问其说。”文公曰:“辅我以义,导我以礼者,吾以为上赏;教我以善,强我以贤者,吾以为次赏;拂吾所欲,数举吾过者,吾以为末赏。三者所以赏有功之臣也。若赏唐国之劳徒,则陶狐将为首矣。”周内史兴闻之曰:“晋公其霸乎!昔者圣王先德而后力,晋公其当之矣!”
秦小主夫人用奄变,群贤不说自匿,百姓郁怨非上。公子连亡在魏,闻之,欲入,因群臣与民从郑所之塞。右主然守塞,弗入,曰:“臣有义,不两主,公子勉去矣!”公子连去,入翟,从焉氏塞,菌改入之。夫人闻之,大骇,令吏兴卒。奉命曰:“寇在边。”卒与吏其始发也,皆曰:“往击寇。”中道,因变曰:“非击寇也,迎主君也。”公子连因与卒俱来,至雍,围夫人,夫人自杀。公子连立,是为献公。怨右主然,而将重罪之;德菌改,而欲厚赏之。监突争之曰:“不可。秦公子之在外者众,若此,则人臣争入亡公子矣,此不便主。”献公以为然,故复右主然之罪,而赐菌改官大夫,赐守塞者人米二十石。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凡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所归善,虽恶之,赏;所归不善,虽爱之,罚。此先王之所以治乱安危也。
白话文翻译
第四点说:百姓没有别的办法了解上天,只能通过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来了解上天。如果四季寒暑、日月星辰的运行恰当,那么一切有血气的生物都能各得其所、安稳繁衍。臣子也没有别的办法了解君主,只能通过君主施加的赏罚爵禄来了解君主。如果君主施加的赏罚爵禄恰当,那么无论亲疏远近、贤能与否的人,都会竭尽力量为君主效力。
晋文公返回晋国后,赏赐跟随他流亡的人,却没有赏赐陶狐。身边的人说:“您返回国家后,已经三次封赏爵禄了,却没有陶狐的份,请问这是为什么?” 晋文公说:“用道义辅佐我、用礼仪引导我的人,我把他们列为上等赏赐;用善道教诲我、用贤德勉励我的人,我把他们列为次等赏赐;违背我的欲望、多次指出我过错的人,我把他们列为末等赏赐。这三类是用来赏赐有功之臣的。如果要赏赐在流亡途中(负责体力事务)的辛劳差役,那么陶狐才该是第一个。” 周朝的内史兴听说后说:“晋文公大概能称霸了!从前圣王先重德行而后重力气,晋文公应该是符合这一点的!”
秦国小主夫人任用宦官,各位贤人不高兴,纷纷隐匿不出;百姓抑郁怨恨,指责君主。公子连流亡在魏国,听说了这种情况,想返回秦国,于是依靠群臣和百姓的支持,从郑所这个要塞进入。右主然驻守要塞,不让他进入,说:“我坚守道义,不侍奉两位君主,公子请尽力离开吧!” 公子连离开后,进入翟地,又从焉氏塞尝试进入,菌改放他进来了。小主夫人听说后,十分惊恐,命令官吏调动士兵。士兵和官吏接到的命令是:“有贼寇在边境。” 士兵和官吏刚开始出发时,都说:“去攻打贼寇。” 走到半路,就转而说:“不是去攻打贼寇,是去迎接君主。” 公子连于是和士兵一起回来,到达雍城,包围了小主夫人,小主夫人自杀。公子连即位,就是秦献公。他怨恨右主然,想重重治他的罪;感激菌改,想丰厚地赏赐他。监突劝谏说:“不可以。秦国流亡在外的公子很多,如果这样做,臣子们就会争相接纳流亡的公子了,这对君主不利。” 献公认为他说得对,所以赦免了右主然的罪,给菌改封了官大夫的职位,赏赐每个守塞的人二十石米。献公可以说是善于使用赏罚了。大凡赏赐不是因为喜爱某人,惩罚不是因为厌恶某人,而是根据行为带来的结果来决定的。如果结果是好的,即使厌恶这个人,也要赏赐;如果结果是不好的,即使喜爱这个人,也要惩罚。这是先王用来治理动乱、安定国家的方法。
注释
诸生有血气之类:指一切有血气的生物(包括人和动物)。
宜:恰当、适宜。
晋文公反国:公元前 636 年,晋文公重耳结束流亡,返回晋国即位。
陶狐:晋文公流亡期间的车夫,负责体力事务。
与(yù):参与、获得(赏赐)。
唐国之劳徒:指流亡途中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唐国” 可能是 “流亡” 的误写,或指流亡中经过的地方。
周内史兴:周朝的内史(掌管文书、法令的官员),名兴。
先德而后力:先重视德行,后重视力气(指优先赏赐以德义辅佐的人,而非仅靠体力服务的人)。
秦小主夫人:秦国小主(年幼的君主)的母亲,实际掌权。
奄变:指宦官(阉人),“奄” 通 “阉”,“变” 可能是 “宦” 的误写。
公子连:即后来的秦献公,秦灵公之子,因君主之位被夺而流亡。
翟(dí):通 “狄”,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这里指狄人居住的地区。
焉氏塞:秦国的要塞名,在今甘肃平凉西北。
菌改:秦国的守塞官员,放公子连入境。
雍:秦国的都城,在今陕西凤翔。
献公:即秦献公,公元前 384 年即位,实行改革,使秦国国力增强。
监突:秦献公的大臣,负责进谏。
官大夫:秦国的爵位名,属于中下级爵位。
石(dàn):古代容量单位,一石约合现在 30 公斤。
观归:看结果、看归宿,“归” 指行为带来的最终结果。
延伸阅读
《史记・晋世家》:记载了晋文公赏赐从亡者的事迹,如 “文公修政,施惠百姓…… 赏从亡者及功臣,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与本文中 “晋文公反国,赏从亡者” 的内容相互印证,可补充晋文公如何通过 “赏德先于赏力” 凝聚人心。
《史记・秦本纪》:记载了秦献公的继位过程,包括他流亡魏国、返回秦国夺取政权的背景,与本文中 “公子连亡在魏…… 是为献公” 的内容一致,可补充秦国当时的政治动荡(小主夫人专权、宦官用事)。
《论语・里仁》:“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孔子强调以 “仁” 为标准判断行为,与本文中 “赏罚观归”(根据结果是否为善决定赏罚)的思想相通,都主张超越个人好恶,以客观标准行事。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义赏》:核心论述 “赏罚应合于义”,文中 “赏罚之柄,此上之所以使也…… 故义者,百事之始也,万利之本也” 的观点与本文 “赏非以爱之也,罚非以恶之也,用观归也” 一致,可系统理解 “义赏” 的内涵(结果合于善则赏,合于恶则罚)。
《韩非子・二柄》:“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何谓刑德?曰: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韩非强调君主需掌握赏罚二柄,与本文中 “献公可谓能用赏罚矣” 的评价相呼应,但韩非更侧重赏罚对臣下的控制,本文则侧重赏罚的客观标准(观归)。
《商君书・赏刑》:“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 商鞅主张 “军功赏爵”,与本文中晋文公 “先德后力” 的赏罚标准不同(商鞅重 “力”,晋文公重 “德”),可对比不同时代对 “赏罚依据” 的不同侧重。
发表评论(人工审核后显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