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曰:士不偏不党。柔而坚,虚而实。其状朗然不儇,若失其一。傲小物而志属于大,似无勇而未可恐猲,执固横敢而不可辱害。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南面称寡而不以侈大。今日君民而欲服海外,节物甚高而细利弗赖。耳目遗俗而可与定世,富贵弗就而贫贱弗朅。德行尊理而羞用巧卫,宽裕不訾而中心甚厉,难动以物而必不妄折。此国士之容也。

齐有善相狗者,其邻假以买取鼠之狗。期年乃得之,曰:“是良狗也。”其邻畜之数年而不取鼠,以告相者。相者曰:“此良狗也。其志在獐麋豕鹿,不在鼠。欲其取鼠也则桎之。”其邻桎其后足,狗乃取鼠。夫骥骜之气,鸿鹄之志,有谕乎人心者,诚也。人亦然,诚有之则神应乎人矣,言岂足以谕之哉?此谓不言之言也。

客有见田骈者,被服中法,进退中度,趋翔闲雅,辞令逊敏。田骈听之毕而辞之。客出,田骈送之以目。弟子谓田骈曰:“客士欤?”田骈曰:“殆乎非士也。今者客所弇敛,士所术施也;士所弇敛,客所术施也。客殆乎非士也。”故火烛一隅,则室偏无光。骨节蚤成,空窍哭历,身必不长。众无谋方,乞谨视见,多故不良。志必不公,不能立功。好得恶予,国虽大不为王,祸灾日至。故君子之容,纯乎其若锺山之玉,桔乎其若陵上之木;淳淳乎慎谨畏化,而不肯自足;乾乾乎取舍不侻,而心甚素朴。

唐尚敌年为史,其故人谓唐尚愿之,以谓唐尚。唐尚曰:“吾非不得为史也,羞而不为也。”其故人不信也。及魏围邯郸,唐尚说惠王而解之围,以与伯阳,其故人乃信其羞为史也。居有间,其故人为其兄请,唐尚曰:“卫君死,吾将汝兄以代之。”其故人反兴再拜而信之。夫可信而不信,不可信而信,此愚者之患也。知人情不能自遗,以此为君,虽有天下何益?故败莫大于愚。愚之患,在必自用。自用则戆陋之人从而贺之。有国若此,不若无有。古之与贤从此生矣。非恶其子孙也,非徼而矜其名也,反其实也。

白话文翻译

第一点说:士人不偏私不结党。温柔而坚定,谦虚而充实。他们外表开朗不轻薄,好像丢失了什么(指不刻意显露)。轻视小事而志向专注于大事,看似没有勇气却不可恐吓威胁,坚持原则、刚直果敢而不可侮辱伤害。面临祸患灾难时坚守道义不逾越,即使南面称王也不骄纵自大。如今统治百姓而想使海外归附,注重高尚气节而不依赖小利。视听超越世俗而可以安定世道,不追求富贵也不逃避贫贱。德行遵循道理而羞于使用巧诈的手段,胸怀宽广不非议他人而内心非常严正,难以被外物动摇而绝不随意屈从。这是国士应有的气度。

齐国有个善于相狗的人,他的邻居托他买一只捕鼠的狗。过了一年才买到,说:“这是好狗。” 邻居养了几年,狗却不捕鼠,就把这事告诉了相狗的人。相狗的人说:“这是好狗。它的志向在獐、麋、猪、鹿这些大猎物,不在老鼠。想让它捕鼠,就捆住它的后脚。” 邻居捆住狗的后脚,狗就开始捕鼠了。千里马的气魄,鸿鹄的志向,能被人理解,是因为真诚。人也是这样,确实有(高尚的志向),就会有神韵被人感知,言语哪里能完全表达呢?这就是所谓的 “不言之言”(不用言语表达的深意)。

有个客人拜见田骈,服饰符合礼仪,进退合乎法度,举止娴雅,言辞谦逊敏捷。田骈听完他的话就辞退了他。客人出去后,田骈用目光送他。弟子问田骈:“客人是士人吗?” 田骈说:“大概不是士人。刚才客人收敛隐藏的,正是士人所追求施行的;士人收敛隐藏的,正是客人所追求施行的。客人大概不是士人。” 所以火光只照亮一角,房间的其他地方就会昏暗。骨骼过早长成,孔隙稀疏,身材一定长不高大。众人没有谋划的方法,只靠谨慎观察眼前,这样的人大多不好。志向必定不公正,就不能建立功业。喜好获取而厌恶给予,国家即使强大也不能称王,灾祸会一天天到来。所以君子的气度,纯粹得像钟山的美玉,挺拔得像山陵上的树木;淳朴宽厚,谨慎敬畏自然变化,而不肯自满;勤勉于取舍,不随意迎合,内心非常质朴。

注释

不偏不党:不偏私不结党,“党” 指结党营私。

朗然不儇(xuān):开朗而不轻薄,“儇” 指轻薄、机灵。

傲小物:轻视小事,“傲” 指轻视。

恐猲(hè):恐吓,“猲” 指威胁。

执固横敢:坚持原则、刚直果敢,“横” 指刚直。

南面称寡:指称王称帝(古代君主面南而坐,“寡” 是君主自称)。

侈大:骄纵自大。

君民:统治百姓。

细利弗赖:不依赖小利,“赖” 指依赖。

耳目遗俗:视听超越世俗,“遗俗” 指脱离世俗。

贫贱弗朅(qiè):不逃避贫贱,“朅” 指离去、逃避。

巧卫:巧诈的手段,“卫” 指防护,这里指伪装。

宽裕不訾(zǐ):胸怀宽广不非议他人,“訾” 指非议。

中心甚厉:内心非常严正,“厉” 指严正。

妄折:随意屈从。

国士:国中杰出的士人。

假以:托他(代买)。

期年:满一年。

獐麋豕(shǐ)鹿:均为野兽(獐、麋鹿、猪、鹿),代指大猎物。

桎(zhì):脚镣,这里指捆住。

骥骜(jì ào):千里马,代指杰出的人才。

鸿鹄(hóng hú):天鹅,代指远大志向。

田骈(pián):战国时期道家学者,齐国人。

被服中法:服饰符合礼仪,“被服” 指穿戴,“法” 指礼仪规范。

趋翔闲雅:举止娴雅,“趋翔” 指行走的姿态。

辞令逊敏:言辞谦逊敏捷。

弇(yǎn)敛:收敛、隐藏。

术施:追求施行,“术” 指追求。

骨节蚤成:骨骼过早长成,“蚤” 通 “早”。

空窍哭历:孔隙稀疏,“哭历” 应为 “郤(xì)历”,指稀疏。

乾乾(qián)乎:勤勉的样子。

不侻(tuō):不随意迎合,“侻” 指迎合。

锺山之玉:钟山(传说中盛产美玉的山)的玉,代指纯粹的品质。

延伸阅读

《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强调君子不结党而保持和谐,与本文中 “士不偏不党” 的思想一致,体现士人应有的公正品格。

《庄子・刻意》:“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 庄子描述的理想人格与本文中 “虚而实”“宽裕不訾而中心甚厉” 的君子气度相呼应,展现道家对 “质朴纯粹” 的追求。

《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荆轲等 “国士” 的事迹,他们 “临患涉难而处义不越”,与本文中 “国士之容” 的描述一致,展现国士重义轻生的品格。

相关阅读

《吕氏春秋・士容》:与本文主题相同,详细阐述 “士” 的品格修养,文中对 “国士之容” 的描述可与本文相互补充,深入理解先秦对 “士人” 的标准定义。

《战国策・齐策》:记载了田骈 “设为不宦,而愿为役” 的故事,展现其作为士人 “羞用巧卫”“富贵弗就” 的特点,与本文中田骈对 “伪士” 的辨别逻辑一致,说明士人需内外一致。

《荀子・非十二子》:批判 “饰邪说,文奸言” 的伪士,与本文中田骈对 “被服中法而内无真意” 的客人的判断相呼应,强调士人应 “德行尊理” 而非徒有其表。